校服是流動的風景與青春的記憶,看似普通,實則承載著多重意義。它不僅關乎學生的健康與安全,更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與審美的重要載體。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從充分發揮校服美育浸潤功能、保障校服公平開放的市場供給和安全質量管理等角度,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建議,中小學應重視挖掘傳承校園文化,推動美育浸潤深入校園生活的每個細節。以校服為例,校服不僅在功能上要穿著舒適、適合運動,在面料上要生態環保,更重要的是各校在設計上要注重美學元素,如從顏色到款式都要有充分的辨識度,且與校園環境等有關文化元素相契合,開發延展校園服飾禮儀文化、服裝設計與審美、服飾文化與品德等契合,從而以校服為載體潛移默化引導學生提升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宋亞平表示,普惠提升全國中小學校服審美與質量水平,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環。應該匯聚各方力量,消除區域分割和隱形壁壘,讓質優價實的高質量校服在全國市場中開放流通;同時通過促進鄉村校服與美育公益發展,鼓勵校服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鄉村教育公益,以幫助縮小城鄉間的美育資源差距。
魅力校服,禮儀之始。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建議,應當發揚中國傳統教育中服飾與禮儀結合的優秀傳統,結合現代中小學美育教育創新發展需要,讓校服變成穿在身上的“美育教材”,將美育德育自然融入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提升中國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審美能力。
據介紹,自2015年以來,國內校服監管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已基本覆蓋正規校服采購各個環節,但仿冒校服仍時有曝光。楊朝明表示,要守好校服質量關,保證中小學生能穿上安全健康的好校服。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聯動,杜絕各種形式的校服質量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假冒偽劣校服,為學生家長創造一個購買校服的安心消費環境。
針對各地校服供給質量與管理水平不平衡的問題,代表委員也結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思路,提出加大力度推動校服產業與管理的標準統一、機制統一,破除校服市場流通區域壁壘,讓優質校服能在全國范圍內高效自由流通,成為“行走的美育符號”。
楊朝明認為,校服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校園文化消費產品,各地在制定校服管理政策時需尊重學校特定氣質文化需求,結合客觀實際,避免采用簡單的“一 刀切”政策。另外一方面,校服采購既然是老百姓掏腰包,就要讓老百姓“用腳投票”。因此,需進一步打破存在于校服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玻璃門”,增加學校、家長甚至學生在校服采購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以公平開放的市場競爭來促進各地校服質量提升和采購公平,切實提升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