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僅儲能方式廉價,同時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決可再生能源地區分布不均的重要舉措。
當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均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氫能已成為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但總體而言,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除堿水電解槽制備和應用外,亟待解決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等問題。
正視差距,科研人員更應該提振信心,以“坐冷板凳”的精神解決好技術發展中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氫燃料電池的發展遭遇重大挫折,但面對諸多問題,我始終認為,燃料電池是對國家有用的項目,一定要堅持下去。之后,我們通過研制氫、氧傳感器,電解水制氫等方式“自救”,不僅突破了諸多技術瓶頸,還為國家氫能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特別是氫燃料電池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場合的驚艷亮相,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一階段的裝備、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
60多年的科研經歷,讓我深感做科研就像爬樓梯,需要科研人員靜下心來,一級一級臺階往上走,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在科學研究中不斷進取,不斷產出創新性成果。
在我國,氫能源科技發展面臨一些具體問題,如綠氫制備和儲運費用高、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制備成本高、加氫站建設費用高等,我認為可以推進燃料電池車的商業化作為氫能源科技的突破口。對此,我的建議是:
首先還是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實現氫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根基上。
同時要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利用我國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大力發展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有計劃建設純氫輸送管道,還要探索通過天然氣管網運氫,并在需氫終端采用膜分離技術提取純氫。
第三是以“先商后乘”的發展路徑,推進燃料電池車的商業化。燃料電池比能量高,在長程、重載商用車應用上優勢明顯,而且商用車有相對固定的行駛路線,對加氫站依賴程度較低。而隨著加氫站的普及、新技術的突破,燃料電池也定將進軍乘用車市場。
(作者:衣寶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