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時強調,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速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是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因此,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充分認識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發展方向,全面推進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
“數、綠”融合讓環境治理更加科學精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科學、精準、依法治污,匯聚國內優勢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力量,以“1+X”模式組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織科技攻關、加強技術幫扶,有力支撐了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7%等標志性成果的取得,助力我國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在環境治理層面,更加注重五大協同,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以“數、綠”融合支撐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例如,針對大氣環境多污染物控制協同,研發移動源近零排放、氮氧化物(NOx)超低排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多源全過程控制和超低排放技術的多源監測數據平臺,實現遠程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常態監控,解決大氣環境監管力量薄弱、方法手段單一的痛點。另一方面,在具體行動中針對水環境多目標協同,突破了全局管控、多部門聯動、統籌協調、信息共享、統一決策指揮等多目標優化的模型及算法,實現“三水”統籌下的精準溯源、實時模擬、前瞻評估、智慧管控。
“數、綠”融合讓生態系統更加多樣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運用“中國魔方”草方格、“五帶一體”固沙防護體系、“光伏+治沙”等新技術新模式,采用無人機飛播造林種草、物候監測系統等技術,助力森林面積、蓄積量“雙增”,助力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降”,使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一方面,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以“數、綠”融合提升生態修復技術的適用性、可靠性,努力尋找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佳平衡點。例如,基于不同區域水文、大氣、生物、社會、經濟等領域數據,建立大數據模型,研究人與自然耦合生態系統演變特征、驅動力和反饋機制,明晰不同生態功能區下應采取的最適宜修復技術。另一方面,建立基于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管理平臺,對生態脆弱區的沙土、氣候、水分、優勢植被種群等綜合研判,為解決荒漠化、石漠化、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提供因勢利導、量體裁衣的輔助決策,修復破損自然生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數、綠”融合讓應對氣候變化更加穩健從容。實現雙碳目標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以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等均穩居世界第一,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推動國內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助力全球碳減排事業。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需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以“數、綠”融合助力雙碳目標穩步實現。例如,聚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關鍵問題,開發新一代綜合決策支持模型,評估社會經濟影響與潛在風險,確保降碳的同時能源鏈、產業鏈、供應鏈等鏈條安全;在控制碳增量方面,研究火電、鋼鐵、交通等行業的數字化與低碳化協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支撐技術;在削減碳存量方面,將優化算法引入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負排放技術,實現可計量、可控制、可調度的智慧碳減排。
“數、綠”融合讓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全社會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為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打下堅實基礎。比如,引導公眾和社會組織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共受理轉辦群眾的信訪舉報28.7萬件,已辦結或階段辦結28.6萬件,解決了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助推了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建設。但是,我們還要清醒認識到,“數、綠”融合作為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工程,仍須將數字化、綠色化深入到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持續通過“數、綠”融合在網絡空間加大宣傳綠色發展主旋律,在全社會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及和推廣數字政務、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單車等低碳生活新形態,這些新形態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技術模式上的轉變,更是思維模式上的變革。例如,以數字技術變革科普宣傳方式,讓“深奧”的科學知識接地氣、“高冷”的科研成果有溫度,提升全民生態文明科學素養。另一方面,還要探索建設碳減排數字賬本,做好消費端減碳工作,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對個人碳減排行為進行量化和記錄,并作為衡量對碳達峰碳中和貢獻的基礎和依據,增強公眾綠色低碳意識,積極推進社會公眾碳賬戶構建,用“數據大腦”描繪“碳足跡”,將居民低碳行為轉化為個人賬戶的“碳積分”,凝聚最廣泛的“綠色共識”,讓低碳化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