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民營經濟發展,我國出臺了多項支持政策。尤其是在各項金融政策支持下,民營經濟融資呈現“量增、價降、面擴”的態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2018年3月至2023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從7萬億元增加至27.7萬億元,占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的比例從5.6%提升至12%。2023年6月底,我國普惠小微企業授信戶數5935萬戶,同比增長13.3%。2023年6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8%,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也加大對科技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但經濟運行依然面臨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民營經濟主體出現市場需求不足、發展信心不足等問題,突出表現為民間投資下降,產出增速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1—8月,我國內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3.4%,私營企業為-6.5%,個體經營主體為-10.3%;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3.9%,私營企業為2.2%。面對這種情況,金融需要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充分調動各種因素更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首先,優化支持民營經濟的金融政策。在科學評估合理延續既有政策的情況下,通過政策優化完善進一步調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以更好地研判經營主體資信狀況,而民營經濟主體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信息透明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匯總民營經濟主體的融資、稅收、用電、用水等各類經營信息,為金融機構準確研判民營經濟主體資信狀況提供數據支持。
其次,豐富支持民營經濟的金融產品。民營經濟主體類型眾多,分布在不同的行業、區域,經營模式相對靈活多樣,也有著多種金融服務需求。對此,金融機構需要強化對民營經濟主體的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民營經濟主體的經營模式和金融服務需求,創新更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特別是根據不同民營經濟主體的需求特點細化金融產品,以更好服務民營經濟主體。在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不僅要創新信貸產品,還要創新支付結算、投資理財產品,全面滿足民營經濟主體的合理金融服務需求。在我國金融業采用分業經營模式下,除了銀行創新信貸產品外,還要在資本市場為民營經濟主體特別是優質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企業進行債券和股權融資提供針對性支持。
再次,創新支持民營經濟的服務模式。數字金融發展正在逐步改變金融服務模式,民營經濟主體對新事物接受程度更高,也更愿意嘗試新事物。金融機構需要充分利用數字金融的便利,不斷完善線上服務渠道,主動發現識別民營經濟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主動融入民營經濟主體生產生活場景,為民營經濟主體提供沉浸式金融服務,不斷提高民營經濟主體的金融服務滿意度。考慮到供應鏈金融對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小微企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需要利用數字技術發展數字供應鏈金融,對產業鏈供應鏈設計專屬金融服務方案,既有效服務民營經濟主體,又推動穩鏈固鏈強鏈,讓金融服務成效得到更好的發揮。
最后,加強支持民營經濟的風險管理。民營經濟主體創新意識更強,也有很多民營經濟主體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經營發展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決定了金融支持民營經濟主體不僅要愿意支持、敢于支持,還要會支持,在支持的同時做好風險管理,增強經濟金融發展的安全性。在數字金融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需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在風險管理領域的優勢,持續迭代優化風險管理模式,提高對風險的識別判斷水平。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專業人員的風險管理經驗,形成技防加人防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對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民營經濟主體,全面梳理分析其風險點,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管理措施,提高風險管理的針對性。當前,要綜合運用股票、債券等多種工具,穩妥應對民營房地產企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