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國性的醫藥反腐行動正在展開。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已有至少159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超過去年全年數量的兩倍。其中,既有省市級大醫院的“一把手”,也有基層醫院、基層崗位的“小官巨貪”。
那么,這些藥企、醫療機構的暗黑交易有多猖狂?
從數額上看觸目驚心,有的“獅子大開口”,某地醫院以3520萬元購入一臺醫療器械直線加速器,院長竟然吃掉高達1600萬元的回扣;有的“蟻食”成多,某基層醫院黨委書記先后多次收受他人所送現金,共計人民幣高達966.5萬元。
從手段上看五花八門,除了在購銷環節明目張膽拿醫療回扣,更多的是變換形式暗度陳倉。諸如通過會診費、講課費等名目進行利益輸出,或是打著所謂科研經費、學術會議費、組織藥品臨時試驗等名義相互勾連。還有的指定患者到特定藥店購藥,用低值耗材串換高值耗材等等,不一而足。
作為民生領域的重要一環,醫藥行業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大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腐敗行為以及私吞“贓款”,最終都將轉嫁為醫藥“成本”,推高患者的就醫費用。
腐敗行為,也嚴重敗壞醫藥行業的口碑與形象,嚴重損傷醫患信任關系。不乏有醫生朋友感慨,這些年行業內不正之風潛滋暗長,自己本身合理的醫療建議也常常被誤解誤傷,遭到患者質疑,“不送紅包,是不是不給咱好好治”“醫生是不是拿了回扣,讓咱做這個檢查”……如此這般,不僅令人無奈,也勢必在醫患之間平添許多不必要的摩擦。
“一粒老鼠屎,壞掉一鍋湯”,醫藥行業的不正之風亟待肅清。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2023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要求健全完善行風治理體系,重點整治醫藥領域突出腐敗問題。
7月中旬以來,反腐力度進一步升級。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醫保局、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在內的9大部門,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召開動員會,部署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相關整治。“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受賄行賄一起查”等關鍵詞,清晰表達著監管部門對醫藥反腐的行動和決心。
正本清源,須久久為功。眾所周知,醫藥腐敗不是一個新問題,其形式一直在變化。正因如此,許多人呼吁,希望這次的反腐行動,不止于一場“風暴”,而著重建立健全監管體系。通過預防和懲處并舉等手段,不斷鏟除滋生不正之風的土壤,引導相關主體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與此同時,由于醫學的專業門檻,腐敗行為的隱蔽性更高,更當在源頭治理上多下功夫,及早劃出“紅線”“高壓線”,讓專業的人看好專業的人。
“治病救人”的行業,本不該沾染太多的污垢。無論“沉疴頑疾”,還是“疑難雜癥”,醫療腐敗的病癥該治就得治,容不得拖延。一個健康的就醫環境,守護的是大眾身心健康,也是在守護可貴的醫者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