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明了“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任務,這對于我們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始終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這些突出特性,有助于我們傳承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中華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百家爭鳴、空前繁榮,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基和走向。秦朝實現了大一統,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化綿延且繁榮發展。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既豐富了中華文明,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融發展。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我們只有從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的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展現出強烈的創新創造精神。從藝術到科技、從思想到器物、從文化到制度,都創造出燦爛的歷史、輝煌的成果。在思想上,產生了老子、孔子、莊子等聞名于世的思想巨匠;在科學技術上,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在建筑史上,產生了萬里長城、都江堰、故宮等氣勢恢宏的偉大工程;在文化藝術上,創作了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作品。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創新意識。中華文明這一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無論是孟子的“定于一”,還是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都將統一視為中國政治傳統中最為重要而持續的內容。秦漢以降,大一統思想逐步占據了中華文化的核心位置,根植于人們心靈深處。中華各民族相信,分裂則國破家亡、生靈涂炭,統一則共享太平、安居樂業。在這種思想和信念驅動下,歷史上的中國雖屢遭戰亂、分裂,但仍以追求統一、實現統一為發展常態。各民族交錯雜居、守望相助,逐漸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系。中華文明這一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博大精深,主張不同文化形態之間相互尊重、包容和學習,從不拒絕任何外來文化??梢哉f,多元和包容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爭鳴,創造了燦爛的先秦文化。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很快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數次進入內地,各少數民族文化后來都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古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國同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橋梁,各國創造的文明成果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元素。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文明這一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文化是崇尚和睦的文化。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親仁善鄰、天下一家是中華民族始終奉行的處世之道。中國歷代王朝無不以“太平盛世”作為治國理政的最高目標,以“協和萬邦”來處理不同族群、國家之間的關系。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華文明倡導的是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秉持公道、伸張正義。中華文明這一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2.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重要論斷,有助于我們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兩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各國具體實際和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生機和旺盛生命力。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偉大歷史主動精神,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自覺地認識到,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進一步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我們黨在推進“第二個結合”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以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明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使馬克思主義獲得豐富的文化滋養,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帶有“一定的民族形式”“中國的特性”,賦予其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內涵。“兩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新的文化生命體,使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中國的,而且成為時代的,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動,更好地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當代中國之“的”,及時回答新時代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更好地用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兩個結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發展到今天,為了更好適應現代化建設,在國際大舞臺上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在世界范圍內彰顯其永久魅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古代的、中國的,而且成為現代的、世界的,需要進一步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只有通過“兩個結合”,特別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華文明發揚光大,才能使其穿越時空、展現全球價值,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兩個結合”歷史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被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展現出鮮明的當代價值。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其中就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走向世界。同時,我們黨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等價值理念融入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的、現代的,為我們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
“兩個結合”形成和升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我們黨歷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個具體實際,毫無疑問包括不同時期中國文化的實際。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同志在開始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候,就提出進行“第二次結合”。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黨領導人民推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當代中國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的時代精華,蘊含著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和永恒的中華文化價值,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根本遵循。
“兩個結合”不僅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而且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的文化支撐。“兩個結合”讓我們在更加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兩個結合”。“兩個結合”在雙向互動、雙向賦能過程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化現代化。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堅定不移繼續堅持“兩個結合”。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合理內核,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內涵。不斷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真正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夯實文化自信之基。找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契合點,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成為引領世界文明潮流的重要力量。
遵循文化建設客觀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遵循文化建設客觀規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指引,必須牢牢堅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堅定文化自信。一個民族只有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理念和價值體系充滿信心,對民族文化的創新活力、創造潛力和發展韌性充滿信心,才能自覺堅守民族文化立場,堅持民族文化傳統,賡續民族文化血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要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認識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的根本原因;深刻認識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精神動力;將堅定文化自信落實到具體實踐和擔當使命中,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新時代文明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堅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包容為人類文明和合共生提供了廣闊空間,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待一切人類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寬廣胸懷認識不同文明的價值內涵,提倡文明共存,反對文化霸權;推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讓人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以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然基因,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成功密碼。守正,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使中華文化沿著正確方向繁榮發展;又要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堅守其穿越時空而又歷久彌新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一以貫之地傳承中華民族文明血脈。創新,就是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篇大文章,賦予中華文明新的時代內涵。要在統籌“兩個大局”,在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作者:唐洲雁,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