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近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舉辦,帶給我們觀察數字經濟發展的又一扇窗口。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前瞻性部署的提出,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正在把我國巨大規模人口和市場蘊含的海量數據資源與完備工業體系帶來的豐富應用場景轉化為數據要素紅利。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形成最大線上消費市場、最大產業數字化基礎規模、最強數字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有利條件。
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面向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讓數字技術全面賦能社會經濟發展與治理、以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引領新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下一階段,為進一步增強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比較優勢,應持續從多角度發力,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促進“數實相融”,發揮數字全局賦能作用。
夯實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兩大基礎。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底座。近年來,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仍存在核心技術創新短板、算力網絡供需分配失衡問題。一方面,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力量在芯片、器件、操作系統、底層算法等軟硬件研發上取得核心技術突破;另一方面,要引導梯次優化的算力有序布局,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開展算力與算法、數據、應用資源的一體化協同創新,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資源、重要生產力和關鍵生產要素。隨著數據要素市場發展進入新階段,要引導各方從確權登記、優化供給、定價核算、生態培育等方面協同并進,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激活數據要素價值。
加強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向實體產業賦能的本質,在于利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讓生產、技術、市場、管理、創新等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參與方感知和利用數實空間的迭代交替,進而孕育知識技術創新、優化要素分配、提升生產效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最終形成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應當不斷提升數字技術和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數字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產業數字化具有更大拓展深度和廣度,要面向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這既是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可行路徑,也是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國家治理和人民生活全面賦能。數字中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和服務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通過發展高效協調的數字政務,加快制度規則創新,強化數字化能力建設,推動政務數字化服務升級,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大力發展優質網絡文化,引導廣大用戶創作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益身心的原創內容,從而助推文化數字化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面向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便民、消費、休閑等人民群眾日常關切,深入挖掘數字化賦能潛在應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面向不同區域間、人群間的數字化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持續開展多樣化培訓,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最后,推動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以數字化有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提升空間規劃、國土利用、環境監測智能化水平。利用數字化能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孫辰朔 徐心,分別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