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石睿) “中國的平臺經濟規模名列全球第二,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不過,中國平臺經濟過去在發展過程中一些野蠻生長的行為不可持續,因此我們認為加強監管是有必要的。”
近日,在北大國發院“平臺經濟的創新與治理”課題組(下稱課題組)和北大國發院智庫主辦的“平臺經濟創新與治理”專題研討會暨《平臺經濟:創新、治理與繁榮》發布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課題組牽頭負責人黃益平提出上述觀點。
中國已成為全球平臺經濟兩大主力之一
據課題組研究,在前三次工業革命期間,我國的技術應用都有所滯后,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期間,我國的數字經濟產業一直緊隨領先國家往前趕,到目前為止,全球平臺經濟實際只有兩大主力,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美國和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
黃益平介紹,平臺經濟正在從多個方面改造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影響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擴大規模、提高效率、改善用戶體驗、降低成本、控制風險、減少接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目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已經非常成熟,只要有智能手機和移動信號,不管人在哪里都可以享受差不多的金融服務,在過去這是很難想象的。”
黃益平認為,總體上說,平臺經濟發展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平臺經濟的效應具有“兩面性”
黃益平強調,平臺經濟的發展既有機會也有挑戰,好處很明顯,矛盾也很突出。例如,由于具有網絡效應和規模經濟等特性,平臺經濟天然具有較高的集中度,這意味著在平臺建立以后,擴大業務規模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但同時會導致所謂的贏者通吃、一家獨大、甚至反競爭的行為。
此外,平臺經濟為社會提供了很多靈活就業崗位,對于提高就業普惠性有很大幫助,但部分崗位勞動者工作條件不好、福利保障缺乏,勞動者與平臺之間不對等,可能對收入分配產生不利的影響。
大數據分析是平臺經濟的一個關鍵性元素,例如,數字金融中的大科技信貸,只需要根據用戶在平臺上留下的數字足跡,就可以對其做風險評估、發放貸款,與過去純粹依靠抵押品發放貸款的方式相比,大科技信貸是革命性的改變。但是,平臺經濟應用大數據分析所引發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擅自收集、分析數據的侵權行為和“大數據殺熟”現象較為普遍。
監管的最終目的應是支持規范、有序創新
黃益平認為,上述這些現象都值得我們關注,因此,在過去這段時間,政府部門加強改善對平臺經濟的監管和規范確有必要,因為只有規范的發展才能長期發展。
對此,課題組提出了10條對平臺經濟治理的建議。黃益平提出,建議的核心在于改善平臺經濟治理政策的協調,首先可以考慮在國務院層面設立一個協調機制,既要消除監管空白,也要防止重復施政,從長遠看,應該考慮建立綜合性平臺經濟治理機構,這樣才能全面的評估綜合性平臺的行為與效果。
7月,國務院同意建立數字經濟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黃益平認為,“監管應該成為一種日常性的行為,最終目的是支持規范、有序的創新,促進平臺經濟行業更好的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