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
安徽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時強調:“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殷殷囑托:“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
2021年,安徽經濟總量首次站上4萬億元臺階,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41%。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安徽正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將安徽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
“世界上第一盞核聚變能源‘點燃’的燈,會在中國亮起嗎?”
3月26日,合肥科學島,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正式交付啟用。許多人希望,實驗室的“小太陽”加快走向商用,為人類能源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自2017年獲批以來,圍繞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布局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居全國前列。從安徽省到合肥市,全力做好服務保障。集中最優資源,提升國家科學中心、深空探測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能級;改革審批模式,項目開工時間較國家整體審批提前6個月;投入180億元,梳理173項重大原創性可產業化成果……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報,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合肥市系統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經驗做法給予表揚。
截至目前,安徽已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臺216家。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安徽正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依托高能級創新平臺,安徽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全超導托卡馬克實現千秒級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高性能異構DSP處理器、氫能燃料電池發動機、高剛高精密減速機……
科技的自立自強,不僅實現了我國在一些領域的全球并跑、領跑,更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高質量的源頭供給。
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助力我國在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的各方中,成為科研跑得最快、任務完成最好的一方;有著“前沿科研眼睛”之稱的合肥同步輻射光源,衍生技術“大口徑高閾值光柵”落地轉化;首臺智能4K無線腔鏡、首臺金剛石量子計算教學儀器、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入生產車間,從成果走向產品、產業。
變化,也發生在科技領軍人物的身上——
70后院士潘建偉不斷取得世界級重大科研成果,他參與創建的國盾量子,成為我國量子通信行業的領軍企業;
80后博士徐海正帶領團隊調試世界首條呋喃二甲酸千噸級產業示范線,投產后不僅每年可為企業帶來2億元產值,還可推動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
90后博士賀羽投身量子儀器的研發和產業化,如今未滿30歲的他已是一家獨角獸企業的董事長……
“當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科研人員有了強烈的‘四個面向’意識時,我們看到了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無限可能和巨大潛力。”2021年,首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面對安徽的“創新火花”,眾多經濟學者和企業家紛紛點贊。
把科技優勢轉變為強大生產力
2020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首次邁入萬億元,進入全國城市經濟二十強,2021年再進一位。今年一季度,合肥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1.3%,高于全國4.8個百分點。
合肥的跨越發展,印證了“關鍵靠創新”的重要論斷。
“沿途下蛋”,是安徽對重大科技成果提前進入產業化的一種形象比喻。合肥的量子產業,是前沿科技“沿途下蛋”的典型。
量子計算被認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關鍵技術。當“量子”在很多地方還處在概念階段時,安徽鼓勵科研人員在起步初期就將成果轉化落地。合肥高新區不足百米的云飛路,聚集了5家量子企業和20多家相關企業,成為國內知名的“量子大道”。
“合肥是新興產業的福地。”2021年4月,蔚來第十萬臺量產車在江淮蔚來合肥先進制造基地下線時,董事長李斌說。兩年前,蔚來遇到困難,合肥雪中送炭,由地方國資平臺聯合戰略投資者,通過股權投資形式注入資金,“救活”了蔚來。此后,又引來120余家上下游企業。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合肥,“科創+產業”模式,催生出一個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入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語音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1年,合肥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00多家,目前總數達到4584家,相當于平均每天增加3.4家;合肥的69家A股上市公司中,科創板上市公司占13家。
合肥,是安徽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在蕪湖,總投資60億元、年產500架中高端無人機的航天三院海鷹航空無人機產業基地,在灣沚區開工建設,填補了當地產業的空白。
在淮北,引入的上海交大王浩偉教授團隊,研發陶鋁新材料,應用于國產大飛機、運載火箭等大國重器。
在豐樂種業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生物技術實驗室,工作人員運用分子育種技術,大大壓縮育種時間,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的躍升。
在兩淮礦區,新能源開發領軍企業陽光新能源開發建設150兆瓦漂浮電站,在采煤沉陷區水面上并網發電,每年可輸出1.9億千瓦時清潔電力……
2021年,安徽高新技術企業凈增2500多家,總數超過1.1萬家。“量的跨越和質的提升背后,科技創新是關鍵一招。”安徽省統計局局長陳軍表示。
堅持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經濟強的創新安徽
“安徽政策好。快來安徽創新創業吧。”4月22日,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東成在朋友圈這樣感慨。
當天,安徽省人社廳發布消息,對海外引進人才、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學歷不高但有創新成果的人才等,開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同一天,安徽創新館,安徽科技大市場4月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成功舉行,現場“云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個,線上成交科技成果合作項目193個。
安徽把“堅持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經濟強的創新安徽”作為今后5年奮斗目標,把“堅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列為一項主要任務。這一切,無不讓人們感受到安徽對于創新驅動的渴望和努力——
率先頒布實施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條例,出臺安徽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意見和實施方案……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天培表示,“通過頂層設計,強化科技創新的系統觀念和創新導向,營造鼓勵創造、追求卓越、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
創建“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扶持+業績獎勵”機制,招引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攜帶成果在安徽領辦、創辦企業。到目前,安徽已吸引扶持320個人才團隊。北方芯動聯科微系統金曉冬團隊來了,助力安徽成為全國MEMS慣性傳感器領域產業高地;富翔銅再生循環利用李會泉團隊來了,將再生銅產業從傳統制造轉向高端制造發展。
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科研人員享受成果轉化收益的比例不低于70%。正是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讓中科大的曹平副教授和團隊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突破了我國在海洋油氣勘探數據采集裝備領域的關鍵技術。
實行“揭榜掛帥”科技攻關制度,2021年安徽9個項目被成功揭榜,吸引10個省份、30多家單位參與。其中“超導量子計算超低溫微波互連系統”將研制100位至200位超導量子計算機極低溫微波信號傳輸系統。
繼去年12月批復科大訊飛牽頭組建安徽省智能人機交互創新聯合體后,近日,安徽省科技廳又批復由相關領軍企業牽頭組建的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轉化應用、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復合材料、水稻種業技術3家省級創新聯合體。省科技廳廳長羅平說,圍繞安徽十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還將組建更多的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集中力量開展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安徽,科技創新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栽樹工程”。抓科技創新,既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又要善于選種培植,打造出“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安徽努力讓每一個創新者都能找到承載夢想的土壤,讓每一家創新企業都能更好發展,為“十四五”跨越式發展增添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