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系列專家解讀之十五
作者: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魏婕;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任保平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實現共同富裕的路線圖在于“調高、擴中、增低”,所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和比重是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手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是促進社會穩定的必然之舉;有利于穩定內需釋放消費紅利,是實現向“內外雙循環互動協調”新發展格局轉變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的遠景目標。
在新發展階段,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與比重,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重要部署之一在于制定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和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即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翻一番,從目前的4億人左右增長到8億人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可以說,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和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是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構建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微觀基礎。
多措并舉保持經濟穩步增長和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居民收入和就業穩步增長有賴于宏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和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首要依靠仍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國內外各種新挑戰,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水平,保持我國經濟中長期穩定增長,繼續做大做好社會財富的蛋糕,為“擴中”筑牢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緊緊抓住新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促使傳統產業改造、新產業成長等產業優化升級,穩定持續地創造出更多中高收入就業崗位,促使中等收入群體“穩收”和“增收”。三是提高企業、產業技術能力,增強自身的韌性,提高抗風險能力,保證“白領”與高級“藍領”隊伍的穩定性,從而保證這類群體收入的可預期性。總之,保增長、促就業、調結構是奠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基礎、就業基礎與收入增長基礎的首位要素。
構建并完善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的多維制度體系。在分配制度方面,首先仍要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的制度要求,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和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其次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調動各類要素激勵和保障創新的積極性;第三,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最后,要進一步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強調“一次分配效率優先,二次分配兼顧公平,三次分配彰顯愛心”的原則,確定“一次分配是基礎,二次分配是關鍵,三次分配是輔助”的明確定位。
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首先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減輕居民個人和家庭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方面的支出壓力;其次要深化改革,促使法定養老、醫療、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優化并定型;最后要堅持責任合理分擔和群體互助共濟的原則,強調社會保障的再分配職能,真正構建起責任邊界清晰、分工明確的多層次保障體系。
分群施策、精準施策,實施差異化的激勵計劃和政策。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關鍵在于精準識別潛在對象和關鍵領域,對“潛在中等收入群體”精準定位,采取針對性、差異化、分類化的政策:針對大中專畢業生群體,既要從源頭上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又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面向市場多措并舉幫助該群體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學有所長學有所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加快推動農民工群體的市民化進程。適當放開放寬相應群體城市落戶限制,讓他們在城市中發展有底氣有動力,同時,增加職業技能培訓和在職教育,通過技能水平提升促進其收入的提高;針對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要改善營商環境,減輕稅費負擔,降低創業成本,提供更多的市場化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穩定經營、持續經營和有效經營;針對科研人員和技能人才,既要提高該群體的工資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持續貢獻,同時,要完善項目激勵、成果轉化等多重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和技能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針對基層公務員和一線干部隊伍,關鍵要完善工資制度,適當提高該類職工工資待遇。
實行投資均等化和技能型人才提升的人力資本優化政策。人力資本優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和實現人力資本投資均等化。在義務教育的公共投資方面,應使得教育經費與經濟基本保持同步增長,探索將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的可能性和途徑。縮小城鄉之間教育投入方面的差距,同時優化投入結構,使資金向教育薄弱地區傾斜。另外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還應重視農村地區兒童正規的學前教育,通過人力資本投資的均等化解決人力資本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人力資本優化的有效途徑之二在于重視技能型人才增長的人力資本提升方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培育更多與市場主體需求相契合的技能型人力資本,促進教學、實踐與就業的有效銜接。要探索構建統一與開放、有序與自由的人力資本流動機制,真正發揮技能型人力資本促進技術進步、結構升級和收入增長的核心作用。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系列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