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宏觀調控體系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不斷創新、完善?!吨泄仓醒?nbsp;國務院關于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及其具體任務。發揮數字技術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的作用,是創新和完善調控的重要任務,是提高調控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加速創新,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技術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撐,而且是輔助經濟治理的基礎。宏觀經濟是一個不可中斷的連續進程,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據也是動態的、系統化的,以不間斷的“流”的形式存在。充分利用新技術有效收集、高質量處理這些活的大數據資源,可從中發現規律、挖掘信號、分析問題,進而完善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是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的必然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調控主體和市場主體共同的依據與基準,統計數據的真實、準確、及時,關系到數據治理和經濟治理效能的優化。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加快大數據高效安全開發,挖掘和拓展宏觀經濟大數據資源,建立和優化經濟治理數據庫,建設監測預測預警平臺和共享交換平臺;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提升運用機器學習、知識發現等數字技術新成果進行市場分析、形勢研判、政策模擬、效果反饋的能力,尤其要通過實時監測實現對經濟運行和結構變化的實時跟蹤。當務之急是要堅決破除部門間“數據壁壘”、徹底消滅“數據孤島”,理順橫向和縱向政府間關系基礎上,促進跨部門跨地區信息交流共享,破解大數據瓶頸限制。
當好“攝像頭”,更要用好“顯微鏡”。增強宏觀政策落地的時效性和精準性,首先要善用數字技術加強風險防范和應對處置能力,靠科學分析與智慧決策強化各領域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研判。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應當重視大數據與一般統計數據在相互檢驗、交叉復現方面的關聯,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經濟核算制度和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增加能反映新發展理念特別是科技創新與全面綠色轉型狀況的指標。提高調控的科學性,應當進一步完善經濟景氣預報體系,建立內外部重大風險沖擊識別和預警機制,重點加強財政、金融、房地產、重要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防控,強化對不同領域監測預警的系統集成、協同聯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創新宏觀政策實施方式,要用好大數據管理社會預期,用好數字技術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動態目標平衡方面,要通過對總量指標、結構指標的監控,適時調整年度計劃、專項指標并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合理確定工作重點,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同時搞好外部環境監測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過程管理方面,要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動態監測、中期和總結評估,突出以數據分析為依托反映經濟景氣度,逐步完成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比如,財政資金“一竿子插到底”的直達機制,推動資金高效精準投放到終端,創新直達實體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都離不開信息數據聯通共享,科學把握規模性政策的平衡點及其實施的節奏和力度。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目的,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創造力為標準,全面有效合理運用大數據和數字技術,我們方能重塑調控與治理范式,實現從傳統的定性的經驗型的粗放的被動式響應,向現代的數據型的精準的主動式預見的轉型升級,從而更好熨平經濟波動,增強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做出了系統安排。為把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質,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優化數字社會環境,筑牢數字安全屏障,完善與數字經濟治理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推動監管數據采集和共享利用,一定能讓大數據和數字技術更好服務新發展階段,讓數字文明更好助力新發展格局。
(作者:周人杰,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