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會預期,是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基石。在一個可預期的市場和社會環境中,人們更有動力、有耐心去從事創新創造活動和長期投資。我國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使社會預期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梢哉f,加強預期引導、做好預期管理,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重要保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際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沖擊,各國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急劇放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從國內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特別是在金融、投資、就業、關鍵技術等領域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加強預期管理、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經濟領域,穩定預期就是要使利長遠的經濟行為能夠持續下去,因此既要穩住當前、排除短期因素干擾,又要強調發展的信心支撐和行為的長遠打算,儲備好各種應對手段,在穩的前提下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更加奮發有為。與此同時,穩預期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從全局和整體上考慮,既要穩住經濟預期這個基礎,又要高度重視穩住社會預期,尤其是與民生、改革密切相關的預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跳出經濟看經濟,跳出經濟預期看穩定預期,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穩預期工作能更好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社會預期。宏觀調控本質上是預期管理。首先,政策信號要清晰。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避免政策波動對市場主體的過大沖擊,又要避免市場主體對階段性政策的過度依賴。其次,要保持戰略定力。在穩定的政策總框架下,要采用靈活、漸進的方式,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防止政策大起大落擾亂預期。最后,要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要充分考慮政策風險給社會投資帶來的影響,將微觀主體的投資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近期完成的一項企業成本大型調研活動中,通過對全國17000多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當前反映最為強烈的成本壓力,除可見的要素成本以外,更多集中于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隱性成本,這種成本是一種“不可預期成本”,主要源于企業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
實踐表明,穩預期的效果往往與改革進展正相關,應注重推進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生態得到凈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預期。全面深化改革是穩定預期的前提之一。因此既要穩定人們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又要樹立社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信心,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