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熱議鄉村振興——農業強 農村美 農民富
圖①: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山碭鎮黃家村西紅柿種植基地,村民正在分揀西紅柿。
邱志超攝(人民視覺)
圖②:江蘇省太倉市璜涇鎮現代農業園區,管理人員駕駛高地隙植保機為松花菜進行田間管理。
計海新攝(人民視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前不久,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召開2021年“三農”工作對口協商座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議題,提出意見建議、互動交流、凝聚共識。
發展農業產業,確保糧食安全
農業強,產業必須強。
“農業龍頭企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骨干力量,但在一些地區,農業龍頭企業整體實力較弱、經營規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金融服務也面臨一些制約。”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銀行原董事長周慕冰建議,要進一步規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標準,避免地區標準差距過大,為金融機構政策制定、客戶準入、用信核定等提供配套支持;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推廣力度,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升服務范圍和單戶擔保規模,降低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參與門檻。
養豬業是農業領域重要產業,豬肉保供穩價全社會高度關注。“要加快補齊生豬產業發展短板,加強生豬項目謀劃儲備建設;引導專業人才、技術、土地、資本和數據等要素向生豬產業集聚,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延伸生豬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延禮說。
在從農業大國邁入農業強國的過程中,繞不開糧食安全這個戰略問題。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董事長解學智提出建議:“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盡可能多生產一些糧食,多儲存一些糧食,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要在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和單產水平上下功夫,加強高產增產技術研發與推廣,實施好重大病蟲害的統防統治。”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全國政協常委、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于革勝建議,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水平,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與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與建后管護并重;運用大數據、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全國農田建設管理綜合平臺,加強動態監管和精準化管理。
確保糧食安全,還要強化農業風險管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總工程師溫香彩建議,加快建設區域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大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逐步開展全產業鏈數據監測,為生產監測、預警和政府決策提供服務。“在政策方面,可挖掘金融、保險、擔保等工具在保障產量、收入與規避風險方面的功能作用。”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
持續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水清、路平、燈明成為越來越多農村的“標配”。會上,委員、專家們結合自己的調研經歷和專業知識,紛紛為建設美麗鄉村建言獻策。“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陳雷說。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委員、專家們討論的焦點。“如何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續性?”這個問題已縈繞在全國政協常委、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心頭多年。他建議,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進行統一規劃,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分類管控、不追求一步到位,堅持建管并重的長效機制;重視污水處理工藝的選用與技術研發,根據不同區域和環境要求選擇合適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按照低能耗、低投資、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原則,加強相關技術研究。
當前,在污水、垃圾收集處理、燃氣等基礎設施方面,城鄉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制約了鄉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限制了鄉村特色資源優勢的發揮。“要將涉及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項目整合到一個項目表中,并列明項目建設內容和標準,實現項目與規劃相統一。”全國政協委員、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劉永富說。此外,專家、委員們還建議,應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人口逐步享受到更完善的基礎設施。
“振興的鄉村首先是安全的鄉村,安全是放在首位的‘1’,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都是后面的‘0’,沒有安全這個‘1’,后面再多的‘0’也無濟于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贏建議,加快5G網絡等新技術在農村的發展應用,以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村應急管理精細化水平和農村綜合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農村防災減災救災的科技支撐體系,推進農村防災減災救災管理體制和能力建設。
多渠道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就業創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農村電商是帶動農民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王俠建議:“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打造農村電商龍頭企業,加強農村地區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用好產業扶持基金,延長產業鏈條,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實現農村電商與農民增收的利益聯結,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在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會長劉身利看來,加強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制度安排也很重要。“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對企業農戶的融合運行過程進行監督,防止企業一家獨大、以大欺小,利益分配不公;建立由企業、農戶和政府有關部門等共同組成的監事會,對企業的決策、經營、利益分配進行有效的全過程監督。”劉身利說。
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黃季焜建議,加快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進程,持續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大量非農就業,加快消除工農勞動生產率和收入差異。“我國秸稈資源豐富,年產農作物秸稈約10.4億噸,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吉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彭飛則建議,“應推進鄉村秸稈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財產性收入也是農民“錢袋子”里的一部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建議,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和農民房產確權頒證,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的負面清單。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余欣榮建議,建立鄉村振興責任落實機制,督促各地建立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鄉村振興責任體系;建立鄉村振興要素保障機制,推動地方專項債更多用于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建立客觀反映鄉村振興進展的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統計制度,對定量指標進行定期統計監測。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三農’工作的中心詞和核心任務。從這個角度來說,持續以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協商討論,尤顯重要。”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說,“要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任務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保持歷史耐心,攻堅克難創造條件,突出重點狠抓落實,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版式設計: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