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強大的基礎研究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其水平和實力影響著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后勁,也事關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新年伊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以下簡稱科技進步法)正式實施。作為我國科技領域的“基本法”,科技進步法對保障、促進科學技術健康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的意義自不待言。修訂后的這部法律增加了“基礎研究”章節,且被放到了“總則”之后“第二章節”的重要位置,足見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除了探索自然奧秘、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基礎研究也是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關鍵開關。根深才能葉茂,基礎認知不清晰,原理機制不清楚,就很難做出原創性、革命性、顛覆性的關鍵核心技術。以我國的“人造太陽”為例,它之所以能接連創造出1.2億攝氏度“燃燒”101秒、1.6億攝氏度“燃燒”20秒的世界紀錄,就源自科研人員對核物理規律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一個參數的優化,就可能帶來船舶裝載的提質增效;一項實驗的成功,就有望增加火箭發射的安全系數。基礎研究一小步,技術突破一大步,載人航天、大洋深潛等重要科技工程連奏凱歌的背后,是基礎研究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加,重大發現逐年增加。但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投入偏少、原創性成果不多、領軍型人才缺乏等問題。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強大的基礎研究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其水平和實力影響著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后勁,也事關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加強基礎研究勢在必行。
加強基礎研究,既要鼓勵自由探索,也要強化目標導向。人類對科技創新的規律性認知沒有終點,基礎研究的首要功能是提供新知識、新發現、新原理,必須著眼長遠、尊重規律,呵護科研人員的好奇心,鼓勵他們自由探索。同時,在總投入有限、許多共性關鍵技術“卡脖子”的當下,也要引導科研人員聚焦阻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增強創新自信,努力有所作為,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新貢獻。
加強基礎研究,需要在優化學科布局上下功夫?;A研究成果的轉移轉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許多時候“不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因此,要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努力把基石做大做厚。作為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自然科學基金委近年新組建的交叉科學部發展勢頭良好,資助項目初現成效,其經驗值得總結。在做優做強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也要緊盯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的新趨勢,不斷建立健全學科交叉融合資助機制,壯大門類齊全、高精尖新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加強基礎研究,創造良好的科研生態至關重要?;A研究具有周期長、難度大、不確定性大等特點,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也需要長期攻關。在增加主渠道投入、多元化拓展、持續穩定加大投入的同時,更要盡快建立起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特點的科學評價機制,強化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寬容失敗、鼓勵探索,讓更多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