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七
作者: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宋華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此背景下,促進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著力點,在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深化“雙鏈融合”,發揮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如果能夠把握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的歷史機遇和重要時間窗口,將會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打造制造業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產業鏈、創新鏈的獨特優勢
擁有產業門類齊全、配套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上下游產業形成聚合優勢。產業鏈齊全的優勢主要包含三點:其一,上游產業幫助下游產業以較短的時間獲取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縮短生產周期;其二,下游產業及時向上游產業反饋產品信息,有助于改進上游產業的產品質量;其三,上下游產業形成良性經濟互動,實現產業鏈條意義上的范圍經濟,降低產品生產成本。
基礎設施完善和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保障產業鏈高效運行。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降低運輸成本,支撐物流體系的快速發展,加上信息技術的支持,促進產業鏈的暢通運轉。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16.1萬公里,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3.79萬公里,均位居全球第一。同時,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促進上下游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推動產業鏈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
創新能力提升顯著,發展勢頭較好。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榜單排名穩步提升,從2015年的第29位持續穩步提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該榜單排名前30位經濟體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由此可見,我國創新能力日益提升,有望不斷取得更多的技術突破,擺脫關鍵技術面臨被“卡脖子”的困境,推動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特別是在當下,面對逆全球化的沖擊,強化自身創新能力有助于構筑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體系。
人力資本資源發展形勢良好,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人力資本提升意味著擁有更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提升勞動效率和創新效率,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如能合理利用,“人才紅利”將成為驅動我國未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有為政府優勢。我國已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規模大,消費需求大,巨大的市場需求足以支撐全產業鏈發展,營造良好的國內大循環格局。與此同時,發揮我國社會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借助有為政府優勢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有效化解產業鏈和創新鏈連接的堵點、痛點和難點。因此,超大規模市場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而有為政府優勢為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深化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主要體現的是創新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根據錯綜復雜外部環境和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現實需要,在關鍵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和促進產業鏈健康發展。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主要體現的是創新對產業鏈發展的引領作用。基于“科學—技術—生產”的模式,創新主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誘發技術革命,進而引致產業革命,催生新興產業。當前,正在進行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量子信息技術、無人控制技術、清潔能源等全新技術革命,將催生更多新興產業的形成,推動產業鏈升級。
營造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的良好生態。一是健全科技創新體制。通過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解決創新資源配置方面存在的分散、重復和錯配等問題,整合創新資源和優化創新決策,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化解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二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改革,優化我國營商環境,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健全公平競爭機制,降低企業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穩定企業對于未來的預期以增強其投資實體經濟的信心,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創新活動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大、資金投入高的特點,這導致產業鏈、創新鏈的緊密融合離不開金融支持。一方面,增加重大科技專項的財政資金,支持不同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動;另一方面,發展風險投資機構,引導銀行對科技創新活動的信貸支持,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地流向創新活動。四是吸引、培育和用好高端人才。人才是創新活動的關鍵要素。完善科研人員管理機制以及人才和項目評價機制。推進人才識別和評價改革,采取差別化評價,拓寬人才識別和評價方式。提高福利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服務我國創新活動。營造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的良好生態,將會助力我國產業鏈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