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觀察其“施工圖”“路線圖”,關鍵在于六個字“調高、擴中、增低”,即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這就意味著,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一個顯著標志,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如此的決策部署,顯然讓那些“共同富裕就是均貧富”等誤讀與曲解沒有了立足之地。
我們高度重視中等收入群體,是因為其對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應對外部挑戰等都相當重要。這一群體具備穩定的購買力,其消費對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形成有力支撐;這一群體的擴大可以有效防止貧富差距懸殊和兩極分化,有效彌合社會裂痕,具有“穩定器”的功能;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構成的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來源。正因如此,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我們的目標方向一以貫之。
對照現實,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目前約為4億人,總量不少,但以14億多人口的基數計算,所占比重約為30%,還不夠高。而且,內部結構也不均衡,相對較低收入人群在中等收入群體中占比較大,一部分中等收入群體就業穩定性不足、存在“掉隊”風險,此外還有相當多農村人口尚未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多措并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尤顯重要和緊迫。“擴圍”的著力點何在?不均衡的困境又該如何破解?總的原則,一是穩存量,提高現有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結構,進一步提升消費能力;二是提增量,瞄準重點人群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人邁入中等收入行列。
具體來說,要推動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將勞動力市場制度和公共就業服務更好結合,提高有能力有意愿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幫助重點人群提高勞動參與率,在經濟增長潛力充分釋放的基礎上實現充分就業。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同時,瞄準中等收入群體的潛在來源,用心分好“蛋糕”,通過縮小各類收入差距,把更多人口培育為中等收入群體,同時使其成為擴大消費的主力軍。要破除利益固化的樊籬,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盡快優化并健全戶籍制度、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等制度安排,進一步暢通向上流動的通道,以擴大社會性流動的方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
促成以上改革舉措、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等不得、拖不得。我們注意到,近段時間,從部委到地方,都在加快謀劃推進相關方案。人社部公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小微創業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江蘇、四川等地近日密集發布相關規劃,強調完善企業工資分配決定機制,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密集釋放的政策信號表明,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擴圍”“增密”的步伐比以往更快、更大、更堅實。
放眼未來,中等收入群體壯大的過程,也將是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提升質量、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的過程。當兩者相互促進、達成良性循環,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