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組織集采擠掉高值醫用耗材不合理的價格水分,再加上醫保報銷,患者享受到的實惠力度進一步加大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各省份國家和省級集中帶量采購高值醫用耗材的品種要達到5類以上。就在最近,國家醫保局組織開展了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這是繼去年心臟支架之后,國家組織集采的第二個高值醫用耗材。去年心臟支架從均價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這次人工關節又平均降價82%。降幅之大,贏得患者贊嘆:國家組織集采太給力了!
數據顯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數量每年正以20%的速度增長。一些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患者難以負擔相關費用,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的問題亟待解決。
國家組織集采為何能把價格砍下來?首先是因為采購量大,能夠充分發揮“團購”作用。此次人工關節集中采購,就集合了全國醫療機構一年90%的用量。生產廠家明確了市場用量,回款也有了保證,在報價時就會主動把中間環節的費用砍掉。這些因素相互疊加,就能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擠掉高值醫用耗材不合理的價格水分。再加上醫保報銷,患者享受到的實惠力度進一步加大。
降價后的醫用耗材質量也不會降低。據了解,此次擬中選產品都在臨床常用,很多還是生產廠家的拳頭產品。國家組織集采挑選的都是供應能力強的廠家,在落地執行階段,還有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測產品庫存、流向等信息。拿這次中選的企業來講,要通過“中國醫保醫用耗材登記系統(人工關節類)”,實時向聯合采購辦公室報送中選產品的庫存數量、供應鏈流向、醫療機構入庫數量等。
需要強調的是,開標只是國家組織集采工作的第一步。中標結果的落地、供應、使用,后續各環節同樣重要。衛健部門要負責監督醫療機構優先選用集采中選產品,醫保部門要確保醫保報銷支付,藥監部門要做好質量監管。簽了協議的生產廠家要確保產品質量過硬、供應穩定。相關部門和生產廠家齊發力,一定能讓老百姓切切實實、踏踏實實享受到國家組織集采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