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面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等情況,加強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為黃河流域提供金融支持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創新黃河流域金融合作協調機制與差異化金融服務模式,豐富黃河流域金融產品供給,同時強化金融風險防控。
【關鍵詞】黃河流域 生態保護 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黃河流域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國1/4。黃河流域還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十四五”時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當前,面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等情況,加強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一些重大基礎設施、生態治理項目的建設施工周期長、前期資金投入大、沉淀成本較高,必須充分利用金融手段補足資金需求缺口,充分發揮金融補短板和逆周期調節作用,夯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根基。
為黃河流域提供金融支持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節水和治沙是治理的重要內容。同時,黃河流域大部分處于北方中西部地區,思想觀念及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內生動力不足,經濟基礎薄弱。要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特色,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聚焦黃河干支流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精準發力。
黃河流域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具體到黃河各區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黃河上游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五省區,是黃河水源涵養重點區域,同時有不少深度貧困地區。金融機構要以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主線,以支持水生態保護、水資源涵養為重點,著力保障上游“中華水塔”穩固。黃河中游流經山西、陜西、河南三省,黃河一路夾沙南下,是水土保持、污染治理重點區域。金融機構要將治沙、治污與弘揚黃河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提供系統支持,全力保障黃河長久安瀾。黃河下游流經河南、山東兩省,是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同時也是傳統糧食主產區。金融機構要以灘區治理和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全力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創新黃河流域金融合作協調機制和差異化金融服務模式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橫跨九個省區,涉及多省區參與的產業合作、生態協同保護等重點項目較多,離不開金融機構跨區域的共同支持,必須要秉持“一盤棋”的思想來開展跨流域、跨省域的金融合作。
一是協同構建黃河流域金融合作的統籌保障機制。統籌推進黃河流域金融合作,需要打破行政區域和地方干預的雙重制度壁壘,解決金融機構之間跨省域的“聯合授信”“風險共治”等難題,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應充分發揮頂層設計的制度優勢,通過構建黃河流域金融合作的統籌保障機制,來協調沿黃九省區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金融糾紛、風險認定等問題,推動沿黃地區在信用環境、金融穩定、金融研究等多方面緊密合作。
二是科學構建黃河流域金融合作的基礎信息化平臺。沿黃九省區金融發展不平衡、金融聯系不緊密是整個流域金融合作的天然障礙,進而帶來金融信息溝通不順暢、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以數據治理為突破口,盡快搭建金融合作基礎信息化平臺。可主要聚焦黃河流域水利設施、污染防治等重點,鼓勵區域間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共同參與支持,使金融資源配置更加高效。
三是積極構建黃河流域金融風險聯合治理機制。將“全周期管理”意識融入黃河流域金融風險治理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沿黃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部分省區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尤其是沿黃縣域經濟欠發達,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應樹立金融風險聯防聯控的戰略思維,探索推動區域間信用合作聯盟,積極運用金融科技強化區域金融安全。
黃河流域經濟總體呈現“東強西弱”“下(游)強上(游)弱”的格局。這既有自然資源等先天稟賦因素差異,也有開放、改革等治理因素差別。黃河流域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決定了在金融支持上要走差異化金融的服務之路。首先,注重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金融服務。黃河流域既有三江源、祁連山、黃河三角洲等生態功能區,也有河套灌區、汾渭平原、黃淮海平原等糧食主產區;既有脫貧攻堅的主陣地,也有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所在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因此應立足各地區發展實際,將各地資源稟賦與特色金融服務相銜接,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積極創建各類特色金融創新試驗區。
其次,優先補齊制約黃河流域發展的短板弱項。受黃河自身特性制約,沿黃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歷史欠賬較多,金融系統內部應合理把握支持黃河流域發展的節奏步伐,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類分步有序開展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黃河流域發展的短板弱項,黃河流域重點地區的生態修復、防洪減災等支持。
再次,完善黃河流域產業轉移的差異化金融政策。可適當借鑒長江經濟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經驗做法,發揮金融對承接產業轉移的篩選功能,秉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原則,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嚴格控制“兩高一剩”行業的信貸支持,對承接產業轉移的節能環保產業給予優先信貸支持,進而倒逼產業綠色升級。
最后,持續創新服務手段和模式。大力推廣PPP模式和公司自營模式,加強與政府及項目實施主體溝通,推動地方政府采取注資、授予特別經營權等形式,將企業做大做強并作為承貸主體,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總結完善“節水指標交易模式”“土地+模式”,將交易指標收益、政府各項補貼合規納入還款來源。按照市場化原則探索有效的貸款模式,積極發現現金流,創造現金流,將節水指標、中央及省級生態補償資金、各種專項經營權收益合規納入還款來源。
豐富黃河流域金融產品供給
黃河流域橫貫東西,地域跨度范圍廣,省際間區域特點、自然稟賦及發展階段都有所不同。因此,金融機構應圍繞沿黃省區生態特點、產業特性等不斷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滿足黃河流域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第一,在全流域推廣綠色金融模式。“十四五”期間,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金融工作的題中之義,發展綠色金融和建設有利于推動實體經濟創新的金融體系,是迫切需要常抓不懈的主攻方向。當前我國已在六省(區)九地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其中就包括黃河流域的甘肅省蘭州市。截至2020年年底,六省(區)九地綠色貸款余額高達2368.3億元,占六省(區)九地全部貸款余額的15.1%。考慮到黃河流域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整個流域普遍面臨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多數省區還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金融機構應高度重視綠色金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關鍵作用,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生態環保綠色基金,穩妥開展環境權益、生態補償抵質押融資,探索碳金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此外,可探索建立黃河流域“綠色技術銀行”,解決沿黃省區綠色技術轉移轉化、企業和政府的區域綠色發展等問題。
第二,豐富“三農”領域金融產品供給方式。黃河流域的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都是我國農產品主產區,在加大這些重點區域信貸投放的同時,還應積極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鼓勵開展與農業生產經營周期、季節特點相適應的流動資金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業務。例如,黃河流域的河南省蘭考縣和山東省臨沂市都是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三農”領域的金融產品。隨著脫貧攻堅的順利完成,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金融機構要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產品體系,完善農村金融資源回流機制,把更多金融資源、更豐富的金融產品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第三,創新金融科技產品供給渠道。科技創新是未來大國競爭的主戰場,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科創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點,例如武漢城市圈推出了構建服務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模式。對于黃河流域而言,要將科技創新應用到生態保護、防洪減災、產業發展、城市群建設等全過程,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流域發展的整體躍遷。推進以科技信貸機構和股權投資機構為主體、以區域資本市場為紐帶的科技金融供給側改革,不斷完善資本市場、科技保險、股權投資等科創金融功能模塊,引導市場資金布局黃河流域科技創新。
強化黃河流域金融風險防控
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政府財力有限,地方企業總體競爭力有待提高,特別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壓力較大,在這種背景下既要強化金融支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也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底線意識。金融機構應切實增強合規意識、風險意識、財務可持續意識,守牢風險底線。加強對金融支持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變相利用相關金融政策形成政府隱性債務的,以及違紀使用有關財政資金的,依法依規處理。加強財務資源配置優化和費用管理,不斷增強金融機構的財務可持續能力。
二是加強信貸全流程管理。科學組織金融機構開展風險壓力測試,定期開展融資客戶環境風險排查,適度控制大中型項目的杠桿率和償付能力等信用風險指標。督促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的后續管理,嚴格監控資金用途,發現違規問題及時采取必要風險控制措施。不斷優化綠色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綜合運用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監管工具,建立健全客戶重大環境風險動態評估、內部報告制度、公開披露制度、責任追究制度,防范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違約風險,防止出現綠色項目杠桿率過高、資本空轉等問題。
三是夯實基礎管理。金融機構要將防范風險同規范管理與提升能力及效率結合起來。加強業務精準管理,逐步完善產品、區域、項目多方面結合的精準業務范圍與規范管理體系,持續提升管理規范度和數據治理能力。加強統計精準管理,全面、真實反映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持續提升服務效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融資、融情、融智兼備的全方位優質服務。
(作者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20期。
②郭晗、任保平:《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機理詮釋與現實策略》,《改革》,2020年第4期。
責編/常妍 美編/李智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