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在新的征程上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8月17日在京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重點研究了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努力方向和實踐路徑,充分體現了黨中央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堅定決心,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引。
為什么現在特別強調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現在有了加快實現的基礎和條件
共同富裕是中外先賢和政治家們反復思考、反復探索的重大問題。共同富裕意味著社會財富在分配上的正義,其中,“富裕”反映了社會財富的多少,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是量的標志;而“共同”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基本占有情況,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集中體現,是質的定性。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閾里,共同富裕位于價值體系的最高層次,既要求不斷增強生產力的發展能力,創造更加豐富充足的物質成果;也要求不斷改革生產關系,保證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從而體現了黨的人民立場。
歷史地看,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制度設計和建設中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毛澤東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實現合作化……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鄧小平極大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鄧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南方談話中他明確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提了出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么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先富帶后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方法論。江澤民、胡錦濤也始終堅持和發展了黨的共同富裕思想。顯而易見,共同富裕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追求。
今天,我們為什么又特別強調共同富裕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決定必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成為最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訴求,我們黨必須因應人民的呼聲和要求。另一方面,現在我們有了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經過持續奮斗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現在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這樣的基礎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基本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論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擘畫了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美好圖景,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又作了強調要求和更為具體的部署,這樣就把未來15年中國整體的基本政策邏輯說清楚了,把未來15年中國想要實現的樣子和方向說清楚了。因此,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就是新征程的題中要義。
要實現什么樣的共同富裕?
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但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
促進共同富裕,必須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和要求。我們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共同富裕,為此,我們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這一要求的精神實質。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共同富裕的主體,只能是中國最廣大的人民。最廣大人民是指占中國人口數量大多數的部分,體現了人民概念的群眾性。一方面,工人、農民始終占中國人口的大部分,代表好他們的利益,黨的人民立場才能得到體現,才能確保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后,一大批新社會階層涌現,代表好這些新涌現出來的社會階層的利益,是對執政黨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在實現共同富裕的覆蓋面上,要把握全體,而不是少數,鼓勵勤勞創新致富,為更多人教育賦能、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
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不是絕對平均、同步富裕,而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富裕,是先富帶動后富的一個波浪式漸進過程。共同富裕是發展活力、社會正義和機會公平之間的平衡,因此在效率和公平之間尋找適度平衡始終是一個重要的抉擇。歷史經驗教訓表明,不存在一條絕對平均的同時富裕的道路。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在經濟政策上,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后富”,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所以,共同富裕不是“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而是要承認個體差別、保障基本、機會均等的共享發展。這種共享應是普惠的,但不是同樣的,在機會平等前提下,必須承認和保護因個體努力奮斗不同,而導致財富分配的結果差異,這也是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也就是說,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濟貧”。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財富一般可分為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共同富裕也理所當然地應該包括物質財富富裕,精神財富和公共服務的保障等的富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同步富裕反映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進步狀況及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擁有狀態。在物質需求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之后,人們對精神需求的追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共同富裕,不是單純的物質富裕,而是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全面體現。
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不能急于求成。在節奏上,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共同富裕。堅持循序漸進,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估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越是追求宏大目標,越需要尊重客觀規律;越是道阻且長,越要保持耐心。一旦貪大求快,勢必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情況。
怎樣實現共同富裕?
做大“蛋糕”是第一要務,還要抓好分“蛋糕”關鍵環節
共同富裕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要根據現有條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把能做的事情盡快著手做起來,向著這個目標作出更加積極有為的努力。
實現共同富裕,做大“蛋糕”仍是第一要務。共同富裕是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均衡富裕的狀態,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大做優“蛋糕”,為分好“蛋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低水平的共同富裕意義不大,生產力不發達時,效率是影響共同富裕的最突出矛盾,甚至帶來社會動蕩。目前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已經超過1萬美元,但在全世界排名中并不靠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全球最大,但一些中等收入者還較為脆弱,抗風險能力不強。這些情況說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大“蛋糕”。因此,要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為不同區域、行業、企業創造更好的高質量發展環境,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筑牢發展的基本盤。力度上,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集中精力解決突出矛盾。聚焦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把著力點放在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關系民生、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上,推動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同時,加強解決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要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合法致富,在促進各類資本規范健康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中促進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要抓好分“蛋糕”關鍵環節。實現共同富裕,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分好“蛋糕”,目標在于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結構,要著力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用好看得見的手,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發揮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第三次分配作用,調動全社會力量濟困扶弱。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等不得也急不得。促進共同富裕,既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又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和水平吊高“胃口”。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先富帶后富、幫后富中促進共同富裕。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同時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