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放是創新的最佳滋養(觀象臺)
政府部門、企業、高校均以開放的姿態強環境、強鏈條、強根基,就能讓創新種子競相破土成長,讓賦能企業升級、推動產業發展的創新“蓄水池”永不枯竭。
走訪調研中國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仿佛瀏覽一部濃縮的“中國制造”奮斗史。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探索,特別是近年來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的產業集群逐漸從傳統產業拓展至新興產業,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走向中高端,不僅積累了強大的生產能力,更支撐我國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完備產業體系。
這一過程中,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是執牛耳者。它們有的成為全球產業的“領頭雁”,有的闖入創新前沿的“無人區”。它們在世界范圍內重塑了“中國制造”的形象,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盡管各先進制造業集群所處“賽道”千差萬別,成長“路徑”不盡相同,但談及核心競爭力,均首推創新能力。然而,在“創新是第一動力”已成為廣泛共識的今天,中國數以千計的各類產業集群,無一不在提升創新能力。百舸爭流之中,先進制造業集群脫穎而出,其創新“密碼”是什么?是開放。開放是創新的最佳滋養!
地方政府部門以開放的姿態強環境,才能讓哺育創新的陽光雨露更充足。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降低創新成本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新業態新模式沖擊傳統產業,是包容審慎,還是如芒在背?新技術新產品未見諸目錄,是審批放行,還是推諉觀望?非本地人才就業創業,非本地企業項目首臺套推廣,能否一視同仁,甚至千方百計降門檻、清路障以留人留項目?這些創新的制度性障礙往往是玻璃“天花板”、隱性“壁壘墻”??v觀先進制造業集群所在地,無一不是當地政府部門懷著“開放之心”,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生態,為新樹抽芽、老樹開花拓展足夠空間。
骨干企業以開放的姿態強鏈條,才能讓支撐創新的森林更茂盛。大企業人才多、資金足、技術積累豐厚,關起門來搞創新,也許有利于保護知識產權,但也容易思維固化,難以追趕迭代步伐。諾基亞、柯達等產業巨頭的倒下,就是前車之鑒。特別是在產業分工高度專業化的今天,產業集群中任何薄弱環節都可能成為斷鏈的潛在威脅,進而拖累骨干企業。因此,開門引智,平臺共享,人才互通,以開放的心態搭建創新鏈,就會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無論是廣東的比亞迪,還是合肥的科大訊飛,都在這樣的開放創新中,使資源高效匯聚,更快實現產業集群的補鏈穩鏈強鏈。一棵榕樹或許難拒狂風暴雨,但當它無數枝蔓落地生根,生出一片茂盛森林,又何懼雨驟風狂?
高校院所以開放的姿態強根基,才能讓孕育創新的種子更飽滿。產業集群加快聚集高端創新要素,離不開開放共享的高端科研平臺。先進制造業集群中,眾多創新平臺“分享起來”,更多優秀研發人才“走出去”,更多高端科研成果“用上去”,離不開高校的開放心態。學生創業能否保留學籍,并提供引導教師、孵化資源?科研成果的產權歸屬如何明確,才能在教師隊伍中形成正向激勵?以開放的心態大力推動高校科技體制創新,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層次產業孵化基地,才能讓創新種子競相破土成長,讓賦能企業升級、推動產業發展的創新“蓄水池”永不枯竭。
產業集群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態,是決定地區經濟發展乃至影響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性力量。以開放促創新,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引領制造業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中國制造”必將在新征程上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