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張晉藩:簡談知史愛國

【研究心得】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重要文章。文章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

我僅就知史愛國談一點感悟。

晚清思想家、詩人龔自珍,是主張“更法”“改圖”的改良主義先驅者。他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極力主張抵制外國侵略。他的詩文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根據他的切身體會痛陳:“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讀過這段文字,會對“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感到強烈震撼。我自己感同身受。

我出生在“九一八”事變前一年的沈陽市。在我讀小學時,校長是日本人,他公然叫囂,滿洲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是日本天照大神的子孫,而且是旁系子孫,嫡系子孫是日本大和民族。這種先去其史的奴化教育,正是要在小學生的心靈上撤去民族的防線,便于侵略者從身心兩個方面進行毒害。龔自珍之所以把歷史提高到保護國家、維持綱紀、延續教化、保護祖宗的高度,就在于歷史是人的脊梁,是民族的靈魂;失去了歷史,一個人的生命,或一個民族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正因如此,侵略者才在侵略一個國家之前要篡改、泯滅被侵略國家的歷史,直到今天,這種惡劣的行徑仍不時地在國際上出現。如:日本右翼勢力為了掩蓋侵華歷史,不惜篡改歷史教科書。臺灣地區民進黨為了“去中國化”也在篡改歷史教科書。然而,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真相不因跳梁小丑的篡改而改變。

我在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偽滿洲國生活了十五年。在這期間,日本侵略者用盡了政治的、軍事的、司法的、教育的各種手段,都沒有使東北人民忘記自己的祖宗和祖國。在我記憶中有一件事足以證明這一點。大約是在日偽統治東北的后期,電影院放映了一部電影名為《萬世流芳》,是描寫林則徐禁止鴉片、抗英戰爭的故事。電影中間有一個鏡頭,百姓給發配新疆的林則徐送行,林則徐號召大家愛國。其中一位送行者說,現在大家“白絞油”喝多了,連自己的祖宗都忘掉了。每逢電影演到這段的時候,全場都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少人就為了聽這句話,多次看這部影片。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上映,是因為主題是反英。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或是出于其戰爭宣傳需要,或是疏于審查,無意間給了觀眾一次抒發內心感情、無言抗爭的機會。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一個大國,頃刻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次次的侵略戰爭造成一次次的割地賠款,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成了當時愛國者的奮斗目標。為了喚醒民眾,爭取國家的獨立和自由民主,志士仁人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以自我的壯烈犧牲喚起民族的覺醒。由康有為、梁啟超發動的戊戌變法失敗以后,清廷下令逮捕譚嗣同等六人。當時有人力勸譚嗣同盡快躲避,譚嗣同大義凜然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還在獄中撰詩題壁,發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吶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選擇英勇就義,充分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和誓死變法的決心,不僅回擊了清朝的頑固派,而且更加堅定了愛國的志士仁人反清的決心。

1905年8月,陳天華為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曾反復交涉終究無效。他痛感國家失去獨立的恥辱,悲憤之情無處發泄,憤而投海。作為一名革命者,陳天華曾撰寫了一些號召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宣傳品,如《猛回頭》《警示鐘》等。他在《絕命書》中表達了對國人的殷切希望,他說:“人皆以愛國為念,刻苦向學,以救國家,則十年二十年之后,未始不可轉危為安。”周恩來總理曾賦詩贊美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

清朝覆亡前夕,1911年4月,革命黨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后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黃花崗。其中林覺民在犧牲前寫下《與妻書》,表示他的犧牲是“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犧牲后,《與妻書》不脛而走,激勵了大量愛國青年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后,林覺民的《與妻書》曾收入中學課本。

與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流血犧牲的英雄人物形成鮮明對照,清朝頑固統治者慈禧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后發表的《罪己詔》中竟然宣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寡廉鮮恥的賣國求生以求茍延殘喘的行徑,真是天人共憤。

此后,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黨人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最終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主動擔負起其他任何階級所未能完成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使命,使民族面貌、國家面貌、人民面貌煥然一新。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這一重要論述再次論證了研究歷史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更加有助于我們理解知史與愛國的關系。

其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要分辨出忠與奸、順與逆、善與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歷史研究的是過去,但面對的是現實,甚至未來,它以確鑿的規律引導大眾革故鼎新地建設國家。因此,知史愛國是絕大部分熟悉歷史的人的共性。古往今來,多少動人的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其二,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不僅可以了解國家興替,而且可以總結經驗教訓,為現實的國家改革和發展服務,使歷史經驗和智慧在與現實的結合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出古為今用的愛國強國的磅礴偉力。

其三,在當前充滿了復雜斗爭和尖銳利益沖突的國際環境中,學習中外歷史,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特別是從前人成功和失敗的經歷中獲得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盛結合起來,將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國家利益的維護結合起來,使中華民族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四,中國不僅是一個文明古國,而且是一個文化強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愛國主張,已經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的骨髓。愛國成為每一位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歷史責任,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其五,中國古代的一大貢獻,是形成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傳統,以史為鑒的思想家們提出并豐富了協和萬邦、以親九族的國策,使中華民族成為穩定的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其影響一直到今天。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每一位炎黃子孫都責無旁貸。

以上可見,“知史愛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與道德并重的價值取向,我們要從歷史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入理解和貫徹“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作者:張晉藩,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首席專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張晉藩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