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既危害單一的個體,又危害全人類整體利益,在抗疫共同體中需要公共精神。公共精神不僅是國家治理中的“潤滑劑”,更在抗疫中形成強大的價值引導力和精神推動力。全民抗疫作為一場公共生活實踐,彰顯公共精神的同時也作為很好的實踐教學滋育著公共精神。
體悟“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價值觀
公共精神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中國的抗疫實踐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形成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各級黨組織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同時,調動人民積極抗疫。究其本質,在于人民對黨執政理念的高度認可,對“以人民為中心”政治價值觀的深刻體認,愿意團結在黨周圍一起奮斗。在抗疫斗爭中,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不斷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和獲得感。正是這種政治價值觀使人民從心底煥發出強烈的認同感和踐行的內在動力,大多數人自覺主動從社會整體角度考慮,將小我融入大我。在這場關乎人們公共利益的公共生活實踐中,人們在體悟黨的政治價值觀并踐行的同時,也提升了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
秉持“舍小家為大家”的責任意識
公共性作為人的社會性本質的深刻表達,是公共精神的基本特性,指的是每一個個體都身負社會責任,在承認合理私利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以社會整體的生產和發展為依歸的一種價值關懷,其中重要的就是責任擔當意識。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向來有擔當精神的因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以責任為重的深厚傳統,如儒家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道家的“有余以奉天下”、墨家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等人生使命,這些倫理性的個人指涉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實現了從黨和國家這樣宏觀的重大的擔當,到每個人的具體擔當的更具實踐理性的整體擔當意識,匯聚到抗疫精神所彰顯的公共精神中,就是人們秉持“舍小家為大家”的責任意識,共同投身抗疫戰斗。由于公共精神具有輻射性,這種責任擔當意識又提振和激勵著抗疫中的其他精神,如奮戰精神、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犧牲精神、互助精神等。個體在抗疫實踐中付出心血,得到尊重,突顯自身責任的同時也進一步饋養著公共精神。
崇尚客觀全面的科學理性
公共生活形態需要具備現代性社會的精神氣質,以實現社會的科學發展,達致公共生活的效能化。作為公共精神的核心,科學理性一次次沖破蒙昧,照亮人類文明進步,是現代性的重要表征。抗疫斗爭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客觀理性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這場戰斗中人們的科學理性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能夠從生命共同體的高度反思疫情,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二是能夠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應對疫情。三是除了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的運用外,科學理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法治不僅是規則之治,也是科學之治。在抗疫斗爭中,大多數人能夠自覺尊法守法,并對以疫情防控之名背離法治精神的做法強烈譴責,人們的法治觀念增強,守法光榮的社會氛圍空前高漲。
深蘊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共同體存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命運興衰相通、榮辱與共,人類生存依賴性日益緊密,共同體的主體性呈現出人類主體性的特征。公共精神的作用域也應在更大的公共域下,也就是要蘊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整個人類的和平發展與共同進步為著眼點。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惟其如此,才能將個體性的生命力量匯聚到作為整體性存在的人類生命共同體之中,形成抵御病毒等災難的巨大合力。面對疫情,中國堅定立場,以命運共同體理念尊重差異、擱置分歧,反對造謠生事、污名抹黑,以整體性思維向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及國家提供援助,在國際社會中再一次樹立起中華民族的國家形象,在抗疫精神中突出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道義力量,激發人類向善向好向上的正能量。
【注:本文為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資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8JZD007)和2019年度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點研究選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江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ZTB03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張云婷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方世南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