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工智能可以翻譯大腦想法將大腦信號轉化為文本數據,“讀懂意識”讓隱私無處遁藏
得票率:50.09%
案例描述:
加州大學Joseph Makin博士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發表了研究,其開發了一個系統,可以將大腦活動轉化為文本數據,單句錯詞僅3%。
實驗參與者被要求多次朗讀50個固定句子,研究者們跟蹤了他們講話時的神經活動。這些數據隨后被輸入到機器學習算法中,系統能將每個口述句子的大腦活動數據轉換為數字字符串。不過,由于通過腦機接口翻譯大腦想法的技術對人們的隱私構成了強大的威脅,因此也一直伴隨著不小的爭議。(來源:綜合新浪、鳳凰網)
專家點評:
喻豐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機器人實際上是人所創造出的客體,但在未來社會它可能會同人這個本體相脫離,成為本體的存在,而且反客為主,反過來束縛、支配、乃至壓抑人類。我們這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會在不久的將來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比如算法開始替代人類作出選擇,一些原來只有人類能做的工作將會被機器所取代。
徐勇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導
人工智能可簡單看做是一種模擬和擴展人類智慧的科學技術。對人類大腦運行機制的解析,一方面有助于人對自身的深入認知,另一方面有助于人們生活的便捷化與智慧化。上述技術的改進及成熟化應用,也許有助于聾啞人等殘疾人士的交流,助力于他們的生活。但是,假如相應技術被濫用或誤用,也可能使得人們大腦中的想法無任何隱私可言;人類大腦這一“潘多拉盒子”被打開的程度與方式是全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