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要聞聚焦 > 正文

40個農戶眼中的脫貧變化

——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記者調查(上)

兜底之“底”

醫療、教育和住房是農村脫貧最需要“兜”住的“底”

“兜底”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制度安排。這些年,醫療保險、大病扶持、養老補貼、教育保障、住房建設等有針對性的措施,在農村脫貧幫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把農村最貧困的群眾“兜”起來,才能保證脫貧攻堅的“成色”。兜底保障需要千條線萬條線,在過去一年走訪中,記者從農戶身上切身感到醫療、教育和住房是農村脫貧最需要“兜”住的“底”。

家有病人,生活最難。這些年醫療保障體系在農村發揮了巨大作用。記者走訪的27個因病致貧的農戶中,有10戶明確表示,扶貧政策落實后看病的負擔明顯減輕了。家有慢性病人和大病患者的農戶,這種感覺更明顯。

教育往往占農戶家庭支出的大頭。教育幫扶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舉措,給農戶帶來新的希望。

在粵北南雄市烏逕鎮田心村記者走訪過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女主人姓黃,2017年丈夫在修建房屋時意外去世,家庭立即陷入困頓。她本人患有眼疾,很多活都沒法做,兩個孩子都在讀書。怎么辦?村里幫她家落實了教育補貼政策,一家三口享受低保,她本人每月還有380多元的殘疾補貼。兩個孩子的學業支出不再是問題。記者到訪時,她的兒子已在一所技校學習,14歲的女兒在烏逕中學讀初中。

住房一直是農村發展的縮影。“攢錢蓋房”也一直是農村人對幸福生活的質樸追求。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住進小樓房、外墻貼瓷磚,房子形象地標注著農村發展的進程。住房保障讓農民實實在在體會到溫暖。在粵北山區,記者走訪了南雄市烏逕鎮田心村一個貧困家庭——李干珠家。李干珠79歲,愛人76歲。他們無兒無女,住在村邊一處祖輩傳下來的土坯房里。列入貧困戶之后,2017年政府補貼,村里幫忙,為他們修建起7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兩位老人每月能領養老金和低保金,生活有了保障。

農民一直把住房當作人生大事。在陜西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財梁社區,67歲的譚永英住上了樓房。她多年隨老伴在外地打工,2012年全家回到村里時,久不住人的老屋已經坍塌不能居住。那些年他們便一直租房住。后來,村里有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們搬進了移民小區。兒子在社區公益崗位工作,孫子在附近中學讀書。“家更像個家的樣子了。”她高興地說。

仔細一算,記者一年走訪的33個貧困戶中,有11戶直接得益于農村住房保障政策,改善了生活條件。“兜”住農民住房的“底”,讓農民安居,這是脫貧攻堅的成效,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產業之“興”

脫貧產業要符合當地實際情況,不能走得太快,更不能盲目求高求新

產業是實現脫貧的重要抓手。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讓農民有了穩定收入、實實在在脫貧。產業脫貧在各地有豐富的實踐。2020年記者走訪的40個農戶中,從產業發展中直接受益的有21戶。

什么樣的產業脫貧帶動效果好?人們說,那些“貼著地面”的產業帶動農民最多,促進脫貧的效果也最好。

產業怎樣“貼”到地面?在秦巴山區的陜西安康市記者看到,當地把工廠辦到群眾身邊,讓搬出來的群眾方便進工廠。易地扶貧搬遷是安康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短短5年時間,有300多萬人搬出深山。搬出來,如何能致富?安康的做法是大力建設社區工廠。

這很像上世紀80年代江浙一帶的“工業下鄉”。當地在符合條件的小區里建社區工廠,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毛絨玩具是主要產業。移民搬遷來的人們在小區居住,在社區工廠上班,既能照顧家庭,又能保障收入。

在安康市漢濱區,記者隨機走訪了10戶移民新區的搬遷群眾,其中有8戶是近3年從外地打工返鄉的。他們之所以放棄外出務工回鄉來,就是因為家門口有了工廠。盡管回鄉后的工資可能沒有在外高,但是能和家人團聚是他們更大的企盼。人回來了,社區有了人氣,地方發展也就有了新氣象。

與安康這種讓工廠“貼近”群眾的方式不同的是,很多地方直接把當地特色產品發展成產業。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就通過發展茶葉產業直接帶動群眾致富。該鎮志強村的廖三勇在50歲之后不再外出務工,而是在村里尋找致富門路,想過種桃樹、栽辣椒等多種辦法。2018年,村里發展白茶產業。他積極參與,領辦專業種植合作社,一年收入就有六七萬元。

沿河是江蘇張家港市的對口幫扶縣。近年來張家港積極幫扶該縣發展鄉村產業。記者在沿河縣中界鎮高峰村見到了羅賢國。他和妻子都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干不了重活。在外地打工10多年后,2008年他們回到村里,卻找不到增收門路。2019年,張家港市在村里投資辦起鵪鶉養殖場,他在養殖場打工年收入7萬多元。這種“貼著地面”的產業不僅可以吸引農民就業,還能讓農民充分分享發展紅利。

“貼著地面”的產業關鍵要符合農村資源、地理環境條件和勞動力素質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既然是產業,當然也面臨升級問題。但是,在剛剛實現脫貧、群眾生活狀況還需鞏固的階段,脫貧產業不能走得太快,更不能盲目求高、求新。

脫貧之變

脫貧攻堅改變了貧困群眾的生活,也增強了他們前行的力量

脫貧攻堅帶給鄉村的變化是豐富而深刻的。

在貴州最后一批摘掉貧困縣帽子的榕江縣,記者曾走訪過八開鎮黨央村。村黨支部書記李世繽的愛人周桂英,從小在貴州黃平縣縣城長大。周桂英說,2004年她嫁過來第一次進村,在很遠的地方下車,跟著丈夫走了3個多小時才到村里。村里當時不通電、沒有自來水,用柴火燒飯。一個縣城長大的姑娘,開始完全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

2005年村里通了土路,2007年家里買了摩托車;2016年她家買了村里第一輛小汽車,丈夫還當上村干部,修通3000米連戶公路,家家戶戶門口有了水泥路。這位外來媳婦說,“誰有這么大本事,才幾年工夫就改變了這個小山村?共產黨真了不得,我也要爭取入黨”。這位淳樸的山里媳婦寫入黨申請、參加學習,后來成了一名共產黨員。

對貧困戶而言,除了生活的改善,他們切身感受到的還有被關心被尊重。走訪貧困戶時,記者經常會問農戶與干部的關系,有13個農戶明確表示,現在村干部經常來。駐村幫扶干部更是讓貧困戶感激,廣東韶關的多位貧困戶告訴記者包戶幫扶干部經常上門走訪。這種經常性走動,讓貧困戶感受到濃濃的關愛,不僅改善了干群關系,還激發出貧困戶內在的脫貧動力。

激發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有了前進動力。在廣東南雄市油山鎮下惠村記者還走訪了一個叫沈明朝的年輕人。2016年因為父母生病,在外打工的他和妻子回到村里,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扶貧幫扶單位和村里幫助下,他享受補貼政策購買了拖拉機,開始承包土地種水稻。后來逐步擴大規模,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說起扶貧帶來的變化,他說:“我變得敢借錢了。以前是借錢看病,心里害怕?,F在是借錢發展,心里有底。”記者到訪時,他已經考取了駕照,剛購置了一臺大型拖拉機,還準備買收割機。

貴州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人畜分離改造。祖祖輩輩下層關牛羊豬、上層住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余秀中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第三村民小組第一戶進行人畜分離改造的農戶。坐在鋪上水泥地板、壘起鍋灶的家里,他說,這些變化過去想都不敢想。兒子余春雷從浙江打工回來,高興地說:“以前住得很不舒服,不敢把朋友請到家里來,現在我們更愿意在家里接待朋友。”

那穿山越嶺的通村公路,那修葺一新的山村,那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脫貧攻堅帶來的這些變化都是看得見的。然而,脫貧攻堅帶來的看不見的改變更深刻、更持久?;洷必毨粲辛速J款發展的勇氣,秦巴山區的農民走出了窮鄉僻壤,貴州的苗家侗寨自信地邀請朋友來做客……這些變化無疑更激動人心。

上一頁 1 1下一頁
[責任編輯:韓冰曦]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