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政治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中唯一一堂考古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使得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逐漸清晰。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筑,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贊嘆的成就。這些重大項目的挖掘和研究全面、客觀、科學地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這些重大成就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中華民族自史前時期起,就是一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善于發明、勇于探索的偉大民族。如果沒有考古學的科學發現、沒有考古學的正確認知,歷史的長度和面貌就可能停留于神話與傳說之中,中華文明神秘面紗將難以揭開。
博物館里的館藏文物從農業生產工具到生活用具,從紡織到服裝,從交通工具到建筑家具,從玉器、瓷器到漆器,每一件都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物化。一組玉佩一個溫酒器,代表著古代社會的禮法制度;一把古琴、一枚漆盒,一個杯盞體現的是古人的生活韻味;一套套服飾,一座座建筑透露了中國古代社會嚴格的等級差異。
我們今天在博物館里看到的文物并不是冰冷的標簽,而是蘊含著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的認知,承載著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和高尚品德的希冀,也充分彰顯了我們的祖先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這些文物向世人展示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大大激發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也給予中華民族前行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古人云:“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只有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治理智慧,我們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