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從價值評價的維度,“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說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標準。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衡量我們黨的工作的價值標準,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的內在要求。
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毋庸贅言,我們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的一切工作都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他以焦裕祿和谷文昌等優秀縣委書記為榜樣教育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干部,要心中裝著老百姓。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擺在價值序列的最前面。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直觀地體現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脫貧等方面,只有把民生工作緊緊抓在手上,“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才能體現人民利益的最高價值標準。當然,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還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政治優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始終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把人民當作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不僅體現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而且表現在各項工作最后的結果也由人民來評判。我們必須把“人民擁不擁護、贊不贊成、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用此來審視、判斷、處理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問題,真正將“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的觀念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要切實做到讓人民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使黨和人民的事業始終體現人民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黨員尤其是黨的干部要做群眾的貼心人。為了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干部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也內含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理論內涵之中。首先,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在以往的一定歷史時期內,老爺作風、衙門習氣等錯誤觀念侵蝕了一些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廣大領導干部,必須學會放下架子,領導干部不是百事通,更不是萬能神,只有潛心深入人民群眾實際、虛心接受人民群眾意見,做人民群眾的學生、而不是人民群眾的先生,才能走進人民群眾、貼近人民群眾。其次,做人民公仆,忠誠于人民。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也是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干部的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比喻道,各級干部也不能眼睛總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時刻問自己,所從事的各項工作安排有無違背黨的根本宗旨、有無聚焦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在忠于人民的偉大事業中,繪就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最后,做群眾的貼心人。既要在賡續與人民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的光榮傳統中,與人民群眾貼在一起;又要在與人民想在一處、干在一處的具體實踐中,與人民貼在一起。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真正做到心系群眾、熱愛群眾、服務群眾。
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人民美好生活從奮斗目標的維度,明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主題。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回望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歷史,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始終是其為之奮斗的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土地問題、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我們黨注重群眾切身利益,發動群眾推翻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實現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強大的國民經濟體系,改善中國人民生活狀況,讓中國人民富起來。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人民關心什么就解決什么,人民盼望什么就實現什么,不斷讓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從發動人民到團結人民再到服務人民,從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刻畫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這一不斷遞進和超越的過程,也鮮明地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的延續和發展。
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以前“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現在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全方位的需要,也鮮明地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第一個層面是對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需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武漢,習近平總書記無一例外都深入基層社會這個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基層社區和基層群眾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牽掛。可見,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需要是所有需要的基石,在疫情面前被無限放大。第二個層面是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勞動就業、技能培訓、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生等問題,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三個層面是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理想夙愿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的共同期盼。人民群眾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理想夙愿的需要,內含于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之中。
弘揚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再次重申“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數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革故鼎新、自強不息,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輝煌且至今唯一未曾中斷的人類文明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在我們黨的帶領下苦干實干拼命干,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年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戰決勝之年,現在已經到了“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越是任務重大,越是形勢復雜,越要弘揚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理念。只有始終堅持苦干實干拼命干,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干擾影響,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兌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莊嚴承諾。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重點項目“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19GJJB01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③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
④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
⑤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4月19日。
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求是》,2020年第4期。
責編/孫垚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