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家祥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黨組書記、天津師范大學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5.17”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歷史任務。在此前后,習近平總書記還專門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設多次做出說明與部署。如,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在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還嚴肅批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論;在2015年12月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要求堅持其重大原則;在2016年7月8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這些表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論述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視與指導提升到新的高度,推動理論學習和學科建設興起了新高潮。近些年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就此方面做出了專門設計與重點安排,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都設立重大課題開展研究。我國社會科學界特別是經濟學界集中就怎樣理解和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開展了認真研討,取得的認識進展和豐碩成果呈現出明顯特點。一是確立科學的建設方向。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學習、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主流。高校和科研部門更為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改變了一定程度存在的政治經濟學被弱化的情況。二是提出理論體系整體建設新思路。如《體系與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六人談》主編提出的“一論二史”構想認為:如何從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研究的結合上,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是推進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發展的學理上的基本依據。三是深化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和教材體系的基本認識。經濟學界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意義目的、對象任務、起點范疇、邏輯主線、框架結構、使用方法等做出豐富深入的分析,召開多次研討會,發表大量專題論文,開始了撰寫專著和編寫教材的許多創新性嘗試,出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通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等代表性成果。四是拓展研究基礎。開始了學術總結與評價,編寫《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評價報告》等;做到了學術研究和社會普及相結合,出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讀本》等,服務于領導干部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凝聚了研究隊伍,在高水平理論大家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專家特別是青年學者加入研討行列。這些都為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奠定了新的條件。
和黨中央的要求與新時代的需要相比,現階段就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豐富成果還是初步的,內容方面的不少認識尚不統一。這在初創時期難以避免,客觀原因在于這門學科具有特殊性。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為研究對象,而且隨著國際國內的形勢演變,實踐也不斷發展變化。這也表明此領域體系建設的任務仍然很重。為此,需要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的良好態勢,進一步予以深化和完善。
要高度重視,推進落實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論述闡明了重大原則、根本要求、重要任務、基本方向,論證了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和為新時代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的重大意義,并且高瞻遠矚。國際上泛濫的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及我國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更說明加強此領域理論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和新發展理念上來,堅持正確方向和問題導向,加快理論體系建設步伐。要突出重點,提升研究水平。注重對現存理論難點問題進行攻關,著力對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新經驗與新認識加強學理性研究。如在“一論二史”的總體構想方面下功夫。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正是以系統總結和批判繼承前人成果,深入考察和深刻分析經濟發展歷史與現狀為前提和內容的,這為我們構建系統的經濟學說提供了典范。現在國內已就思想史方面出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論》等新著,還要就“一論二史”的宏大思路開展眾多工作。要夯實基礎,營造更好條件。注重搭建更多高端平臺,予以更多課題及其支持,凝聚更多力量特別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青年隊伍建設,積極整理和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進一步拿出體現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更多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