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各級領導干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看家本領,也是廣大黨員干部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文中所指出的,“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科學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整體性的理論品格,是唯物論、辯證法和價值論在實踐論基礎上得以統一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各級領導干部系統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對于推進我們黨的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邏輯的整體性
價值和邏輯,是確證理論自洽性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根本不存在價值中立的意識形態,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訴求的。所謂價值,就是一個意識形態理論體系所堅守的基本主張和利益。這樣的主張和利益表達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方法論來論證和實現,這就是其所遵循的基本邏輯。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也是由其基本價值和邏輯所構成的理論體系。其基本價值就是追求人類解放,其基本邏輯就是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不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簡單疊加,而是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可以從鄧小平同志的一個著名論斷來分析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整體性。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25日《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中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這一論斷,具有深刻的哲學依據。唯物論雖然具有本體論的意蘊,但是其認識論的意蘊同樣不可忽視。從認識論意義上而言,唯物論就是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和對待對象,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避免主觀主義。那么,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子的呢?按照辯證法,雖然客觀事物形形色色,千差萬別,但是所有的客觀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過程之中。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版的跋文中所指出的:“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根據辯證法,根本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客觀事物,世界不過是過程的集合體,除了生生滅滅和新陳代謝的過程之外,什么都不存在。既然任何客觀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過程之中,那么,根據唯物論依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和對待客觀對象的要求,我們就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改變甚至放棄原有的與已經變化了的新的事實不相符合的舊的觀念和看法,這就是解放思想。如果客觀事物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觀點仍然停留在原有舊的觀念和認識上,那么,這就是刻舟求劍,必然違背實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是要解放到實事求是上去,就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
可見,唯物論和辯證法不是相互割裂和互不相干的兩個東西,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全性關系。如果唯物論和辯證法相互割裂,那就既沒有真正的唯物論,也沒有真正的辯證法。例如,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就是因為他不懂辯證法,而黑格爾的辯證法之所以不能貫徹到底,是因為它沒有唯物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之所以是徹底的,是因為它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真正統一,其唯物論是辯證唯物論,其辯證法是唯物辯證法,是同一個內容的不同側面的界定和表達。
在事實和價值的統一中把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整體性
馬克思正是因為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邏輯創立了唯物史觀,才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使得馬克思主義具有了普遍的真理性;馬克思也正是因為根據唯物辯證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論品格,用實踐的歷史生成論超越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止步于悲天憫人的情感傾訴,才找到實現人類解放理想的現實路徑。而這一切偉大的理論創造和歷史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都是因為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邏輯實現了哲學的革命,使得一直以來困擾西方的“事實”和“價值”二分對立的悖論得以解決。
雖然西方哲學不乏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成果,但是總體來說,非此即彼的形式邏輯一直占主導地位。柏拉圖論證理念論的方法即體現了形式邏輯的基本方法。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論,整個世界可以分為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感性世界即現象世界,是通過感官經驗可以感知的世界。理念世界是不能夠通過感官經驗直接把握的,而是必須通過理智來領悟的世界。所有感性世界的事物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理念世界的理念。但是,分有畢竟只是分有,現象不可能等同于理念本身。感性世界的事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動不居之中,因此,這是一個假相世界。而真正不變的永恒真理是在理念世界之中的。因此,理念世界才是真相世界。由于現象世界只不過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因此,相對于絕對的、無限的、圓滿的理念世界,感性世界只是一個有限的、相對的和有缺陷的不完美世界。在兩個世界劃分的基礎上,柏拉圖得出自己的知識論,即擯棄現象世界的紛繁復雜的干擾,追求理念世界的真理。這樣,理念論就在兩個世界之間劃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兩個世界彼此對立,從此就為后來西方哲學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彼此對立的認識論傳統打下了基礎,也為西方哲學此岸和彼岸、感性和理念、事實和價值等“是”和“應當”之間的矛盾對立埋下了伏筆。
事實和價值之間的矛盾,在純粹認識論范圍內,就成了非此即彼二值邏輯自身根本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要真正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在事實和價值之間、感性和理念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以打破二者之間非此即彼的相互對立,這就必須超越西方傳統的形式邏輯,引入辯證邏輯。馬克思正是在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引入了作為感性活動的實踐范疇,在事實和價值之間構建了一個彼此溝通的橋梁,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一直困擾西方哲學的難題。實踐作為一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對象性活動,就是一個從此岸走向彼岸、從事實走向價值、從經驗走向理念的歷史過程和主體性活動,是通過對“實有”的現實性否定走向對“應有”的現實性肯定的過程,其內在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實現了“真”和“善”的實踐性統一,體現了人按照“美的規律”建構的社會實踐論。
在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整體性
針對舊哲學的局限性,馬克思在提出實踐范疇的基礎上,實現了哲學的革命。他在1845年春撰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由于僅僅停留于理論哲學的此岸和彼岸相互對立的哲學傳統,舊哲學要么只是從主體性方面,要么只是從客體性方面解釋世界。正如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所指出,“反對基督教的抽象主體性的斗爭促使18世紀的哲學走向相對立的片面性;客體性同主體性相對立,自然同精神相對立,唯物主義同唯靈論相對立”。如果要克服此岸和彼岸、主體性和客體性、唯物主義和唯靈論的彼此對立,就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超越西方理論哲學的知識論傳統,創立實踐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歷史性地解決“是”和“應當”之間的抽象對立。
《禮記》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就是人類解放,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大“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道就是行之道,道就在行道之中,離開了行道就無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趣,就是通過歷史性的革命性實踐,消除人的異化,達到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的共產主義。因此,共產主義除了是對理想社會的一種展望和設想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是一種革命性的實踐運動,是基于一定現實、解決有限的事實和無限的價值之間的矛盾的歷史實踐。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指出的:“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在馬克思那里,“實踐性”“革命性”“批判性”“辯證法”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指向一個維度,即歷史性的維度,也就是不斷生成的歷史過程。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這是一個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從改變現存社會狀態的社會實踐中不斷追求人類解放的一個革命性變革的歷史過程。也就是說,共產主義是一種歷史性的革命性實踐,就是行馬克思主義之“大道”的歷史運動。
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那里,唯物論和辯證法是統一的整體,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邏輯。唯物辯證法和價值論也是不可分的統一整體,違背了唯物辯證法就不能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堅守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也就意味著堅持了唯物辯證法來“行道”。也正是基于共產主義的實踐性理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唯物論、辯證法和價值論在實踐的基礎上并通過實踐得以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也是從整體性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秘密所在。這種思想方法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實踐的歷史生成論。
(作者:董振華,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