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地區相對落后的基礎教育是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障礙。扶貧先扶智,應推動精準扶貧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繼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廣現代化教育工具,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更為優質的基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關鍵詞】基礎教育 脫貧攻堅 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只有做好教育扶貧工作,為貧困人口提供更為優質的基礎教育,才能徹底根治“窮病”,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通過教育提升貧困人口的實踐能力,可以實現長久性自主脫貧
基礎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的不均衡、不充分發展會導致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優質師資分布不均衡,貧困地區的優質教育供給側面臨較大缺口。由于財政資金相對緊張,貧困地區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住房條件等不如發達地區,在市場機制調節下,優質師資大量流入發達地區,長此以往便會形成師資配置失衡現象。二是由于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貧困地區居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相對激烈,導致資源分布溢出效應比較突出,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也不高。
貧困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早期,貧困治理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物質幫扶與收入提升層面。隨著對貧困成因認知的逐步提升,人們認識到,缺乏實踐能力是導致深度貧困的根本因素,只有通過教育提升實踐能力,才能實現真正的長久性自主脫貧。基礎教育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了一個自我發展的平臺,然而,基礎教育的缺失會導致貧困地區人口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如果延續性貧困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就會擴大貧困的代際傳遞。此外,基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承擔著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基礎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不僅不利于提升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同時也會弱化人格與品格的塑造,限制其全面發展,容易形成思想貧困。
優化貧困地區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基礎教育的均衡性
扶貧先扶智,教育不僅能為公眾發展提供必備的社會技能,同時也能糾正人們思想的狹隘性。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更為優質的基礎教育,能為徹底脫貧提供更持久、更深厚的力量。
統籌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是最為核心的教育資源,為此,必須要通過多種方式均衡優質師資配置,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更多優質師資。一是要建立統一的教育扶貧基金,為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結合區域內基礎教育水平,均衡資金配置,降低基礎教育發展對財政的依賴。此外,教育扶貧基金劃撥分配應兼顧各方需求,并適當向貧困地區傾斜,提升貧困地區教師待遇,形成人才聚集洼地,補足師資短板。二是推廣現代化教育工具,解決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困局。實際上,優質師資總量相對較少,難以有效滿足公眾需求,但運用現代化教育工具,能夠打破師資配置的時空限制,貧困地區學生可以通過智慧課堂開展同步學習,解決貧困地區優質資源稀缺的問題。三是要為貧困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扶助,有效保障其教育權。應考慮貧困地區學生生活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為其受教育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例如,支持偏遠地區學校建設宿舍,為上學路途較遠的學生提供住宿條件;還可以在扶貧專項基金中設立高校入學幫扶基金,為貧困地區優秀學子提供生活救助。
提升選拔性考試在貧困地區的招生比例,斬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道。基礎教育必須要兼顧社會效率與公平正義,在制度上給予貧困地區必要的關照,賦予貧困人口更充分的教育脫貧條件。總的來說,參與中考、高考等選拔性考試依然是貧困地區學子通過教育發展自我的根本性手段,為此,現階段應適當擴大貧困地區招生比例,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更多教育機會。例如,可以繼續加大高考專項計劃推廣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貧困學生報考。
優化教育扶貧制度設計,提升教育扶貧的社會效益
隨著教育扶貧工作的全面推進,現行教育扶貧機制的一些問題開始暴露出來。現階段教育扶貧必須要把握基礎教育發展趨勢與精準扶貧工作需求,優化制度設計,提升教育扶貧的社會效益。
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教育扶貧治理體系。基礎教育時間跨度大,效益發揮周期長,不僅要以豐厚的資金為后盾,同時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以政府為主體的基礎教育服務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扶貧工作發展需求。為此,必須要號召多方主體積極參與到教育扶貧工作當中,全面推進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要主動承擔起“元治理”職能,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加大基礎教育支持力度。此外,政府部門還要打造一個多方平等對話與平等合作的溝通平臺,引導各方就發展基礎教育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推進精準扶貧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盡管教育扶貧早已進入到精準扶貧的議題之中,但由于教育與扶貧工作存在鮮明的實踐藩籬,一些地方精準扶貧與基礎教育發展“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基礎教育的扶貧職能發揮不足,其質量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為此,現階段必須要推動精準扶貧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基礎性教育事業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地方政府在制定扶貧工作發展規劃時要意識到教育在抵御貧困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此外,還應以地方脫貧攻堅需求為依據,調整基礎教育結構與發展方向,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可以立足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新型農民培育力度,加速現代農業發展。
完善教育扶貧考核機制,將教育扶貧方針政策有效落到實處。圍繞國家大政方針,立足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情況,明確教育扶貧工作重點,實施科學考核。從考核程序來看,應堅持規范化、標準化原則,制定針對教育扶貧項目評估、立項、驗收等各個環節的考核細則,同時構建包含地方政府、社會公眾、第三方機構在內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確保考核結果的真實可靠。從考核內容來看,需要包含教育扶貧資金利用、教育扶貧方式以及貧困學生識別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應逐步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及時向社會公眾公布相關信息,接受群眾監督。
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創新教育扶貧工作。不同地區在經濟基礎、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因素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必須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推動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統一性”與“個性化”相統一原則,既要堅持黨中央對扶貧工作的統一領導與部署,也要鼓勵地方政府制定適合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細則,探索教育扶貧新路徑。
(作者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云資源整合視域下學生個性化學習推薦機制研究”(項目編號:BHA180129)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余應鴻:《鄉村振興背景下教育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其治理》,《探索》,2018年第3期。
②姚松:《教育精準扶貧中的政策阻滯問題及其治理策略》,《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第4期。
③范卿澤、張健、鐘儒成:《基于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現狀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對策研究》,《當代教育科學》,2019年第6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