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近年來屢受民粹主義者、“貿易斗士”“環保行動者”抨擊,現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新的阻力,其前景令人關注。
疫情嚴重影響全球化進程
目前尚難準確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但出于對全球供應鏈極端脆弱性的擔憂和系統性風險上升的恐懼,經濟全球化亦遭遇感染,或將成為這場疫情最主要的長期受害者。
一種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沖擊了各國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是支撐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連接全球各地無數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龐大而復雜的供應鏈網絡,促使世界經濟交織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但同時也加大了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在一個高度依存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任何一個經濟體特別是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經濟體發生暫時的生產停擺或貿易限制,都會給其他經濟體帶來不容小覷的外部沖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全球的健康危機,同樣地,它也傷害了通過供應鏈建立起來的全球經濟肌體。疫情暴發后,從汽車到智能手機,從購物到旅游,從航空服務、金融服務到技術服務……全球無數商品和服務的國際生產被迫放慢甚至暫停,這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極端脆弱性,也加劇了恐慌情緒的上升,以及滋生了對經濟全球化的新指責。在美國,甚至有人將N95型醫用口罩荒的出現歸咎于全球化,矛頭直指美國經濟自身的去工業化以及產能向東南亞國家的遷移。無論最終釀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大,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混亂都暴露了在相互連通的全球經濟中,一國將承受的不確定代價。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顯示了全球化促進流行疾病在世界范圍的迅速傳播,并成為系統性風險。正如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指出的,一只在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后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卷風。隨著全球貿易、金融、網絡和其他領域的互聯互通的擴大與增加,經濟全球化帶動了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流動,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復雜化,也日趨不穩定,存在著明顯的“蝴蝶效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演繹了一國的金融不穩定如何迅速蔓延到全球市場,CIH病毒則提醒我們互聯網如何造成了網絡病毒在全球的迅速傳播……可見,使得世界緊密聯結的載體,比如全球的交通網絡、信息網絡、資金網絡,不只是傳播“好東西”,也會搭載“壞東西”。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表明不同國家之間頻繁的貨物和人員流動也會加速流行疾病的傳播。在2020年3月9日的發布會上,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新冠病毒已在許多國家出現感染,全球性大流行病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現實。如此之多的人和國家,如此之快地受到影響,這無疑是令人不安的。這種令人不安的狀況導致更多人開始爭論全球化的對與錯,認為全球化使每個人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下,而又缺乏有效防范應對風險的國際機構與資源。
因系統性風險上升而引發對全球化的不滿,在人類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后一次。每一次全球系統性風險的上升,都會引發部分人士關于究竟是該“合伙”(支持國際合作)還是“散伙”(閉關鎖國)的爭論。對一些人來說,避免感染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傳播者關上大門,在國內實現食品和藥品的自給自足,提防國際旅行者和移民,各國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國瓦上霜。這就是帕迪斯·薩貝提和拉臘·薩拉希在關于埃博拉危機的著作中所提到的“疫情文化”。因疫情滋生的“分裂”文化,將侵蝕合作的意愿與共同的努力。
疫情不可能逆轉全球化
在民粹主義者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全球化之際,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疾病傳播或許會進一步加劇保護主義的趨勢,但是大多數國家既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供利用,也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為此工作,更不存在低成本生產商品的可能性。因此,由本國生產提供自己所需一切商品與服務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很多行業摁下了“暫停鍵”,無法供給,缺乏需求,使得一些企業“命懸一線”,各國政府采取的降息、補貼等紓困政策或許能使一些企業避免“突然死亡”,但不足以提供能讓企業“強身健體”的能量與空間。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受到的沖擊,暴露了大多數企業過于依賴一兩個主要供應來源的風險性。疫情可能會成為促使一些企業重新評估其供應鏈,或將通過建立更有彈性的供應鏈—給相同產品尋找更多的供應商—以降低突發事件發生時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但全球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形成與改變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今的全球供應鏈格局很難被一次疫情所顛覆。一則供應鏈在全球分散布局的狀況不可能徹底逆轉,再則跨國公司不愿意也沒有能力拋棄現有的全球供應鏈重構一條全新且完整的供應鏈。
疫情可能發源于世界的任何地方,“筑墻”阻止不了疫情以及其他任何全球性的威脅。應對疫情,各國的隔離能力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共同分享信息和資源,共同研制新藥與疫苗,因為在一個高度聯結的世界系統中,要增強抵御系統風險的能力必須提升整個系統的能級,而這取決于“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塊板”。疫情對世界經濟和人類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合作的意愿與行動。
經濟全球化并非萬能良藥,僅靠其不能解決世界經濟的所有問題。全球化也非免費的午餐,它會給我們增進福祉,有時也要為此付出代價。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反對全球化是狹隘自我利益的結果,“筑墻”等以鄰為壑的政策從長期來看只會使本國經濟狀況更差,因為這將降低生產效率。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所說,在今天這個不平等的世界里,最大的失敗者不是面臨過多的全球化壓力的人,而是那些被全球化拋棄的人。疫情當前,我們不避諱全球化的代價,這將促使人們更好地思考如何彌補全球化的不足。作為一種責任,各國政府應該為人們搭建“安全網”,并努力協調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而不是反對或者限制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