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同心同德當中讀懂了中國精神
主持人:有人說,制度優勢在于一個國家的精神和文化。我們該如何看待支撐中國制度優勢的文化力量?
王義桅:制度優勢背后是我們的文化優勢,是中國精神的彰顯。武漢暴發疫情后,全國人民積極應對,馳援武漢。人心齊,泰山移。一封封飽含決心的請戰書詮釋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之情,一個個科研工作者與疫情賽跑進行科研攻關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拼搏與探索,一批批志愿者馳援湖北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同舟共濟與肝膽與共,一群群“白衣天使”主動請纓奔赴防疫第一線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仁心大愛與責任擔當,一排排滿載防護物資車隊直抵武漢見證了中國人民的效率與力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中國人民各盡所能地參與到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去,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真理得到了最深刻的印證。
中國制度優勢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的外在呈現,正如有學者總結的:“從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眾志成城當中,我們讀懂了什么叫中國的制度優勢;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火雷速度當中,我們讀懂了什么叫中國速度;從全國各地馳援武漢的集體行動當中,我們讀懂了什么叫中國力量;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同心同德當中,我們讀懂了什么叫中國精神。”
張頤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中國文化價值取向中的團結合作精神在此次災難應對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效能來自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深處的力量。
一方面是群體的團結合作意識,共同應對挑戰的精神。這種群體的意識其實就是中國的堅韌不拔精神所在。為社群奉獻和個體只有在社群中才能發揮作用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同難相濟,同道相成”的價值是中華文化的精神體現。
另一方面是,中國文化歷來講究“仁義”,主張“天下一家”,社會主義中國始終秉有國際主義精神。中國人所展現的合作的意識,尊重個體和不同社會的“和而不同”,但又有對于共同體的責任意識,正在得到世界更多人的理解。在群體努力的前提之下,對生命的高度尊重和為拯救生命所做的持續努力。雖然也曾面對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生命的價值都在拯救生命的不斷努力之中得到了終極呈現。在一些社會用難以蠡測未來的前景、具有風險的“群體免疫”來應對之時,中國竭盡全力拯救生命。這正是中華文化中“仁”的精神。這種對生命的高度責任感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
“我覺得這種純粹的利他主義是其他國家應該學習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團結”
主持人:從疫情初起,團結精神就備受關注,請問您怎么理解這一種精神?
曲慧敏: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說:“中國有巨大的集體意愿,不管是社區層面上的工作者,還是上至省長、市長這樣的官員,這真的是一種全政府、全社會,你甚至想象不到的一種烏托邦式的集體意愿。”“我覺得這種純粹的利他主義是其他國家應該學習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團結。”或許不同,才有比較;有比較,才能更知其可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疫情初起,朋友圈就轉發基辛格的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當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人們空前地信任著鐘南山、李蘭娟;人們轉發著基層群眾獨創的號召隔離的橫幅,響應著習主席說的“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人們監督著政府的不作為、感嘆著火神山醫院的飛速建設。在除夕夜全國疫情阻擊戰打響后,所有相關部門機關干部取消休假,回到崗位,一夜之間,全國各地聯合檢疫站到位,公安醫務交通每天投入近210萬人,所有的社區居委會開始全力運轉,農村基層組織開始全力工作。
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文化是意識形態的產物,面對復雜的文化現狀,需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引導文化形態良好發展,傳播主流文化、優秀文化的聲音,發揮價值導向的作用。
張頤武:“惡風縱使推千浪,正氣終能勝百邪。”中國在抗擊疫情的全球合作中的付出和努力也正在發揮作用。疫情所導致的全球合作和全球為遏制疫情而進行的共同努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讓世界更為緊密地聯結。無論是應對疫情的醫學或流行病學的決策還是政治經濟的選擇,都會由一個國家影響到整個世界。
主持人: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更清楚地認識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從而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綜上可見,中國制度有著中華文明優秀傳統和社會主義先進價值理念的支撐,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凸顯出巨大優勢;同時,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積極成果,也深刻昭示了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大意義。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主持人:肖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