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政策解讀 > 正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實踐邏輯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強國均由走工業化發展道路而確立。從英國催生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美德兩國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并遠超英國,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和基礎,對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工業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工業實踐相結合的成果,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經過長期的工業實踐與探索,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奮斗中逐漸形成的,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實現了對發達國家工業化理論與實踐的超越。這其中蘊含的實踐邏輯,將繼續指導我們由工業大國邁進工業強國。

堅持黨對工業化建設實踐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工業化建設實踐中,黨中央圍繞每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具體實際,先后制定了13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在每個五年計劃中都著重提出了各個時期的工業化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當時嚴峻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黨中央提出通過實施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抑制消費和以農補工、以輕補重的強制性積累方式,推行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從而建立起了新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使我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較快地步入到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走上了一條獨立自主的工業化發展道路,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后,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我國的工業發展進入了結構優化的階段,通過發揮市場的作用,調整不同產業間失調的比例關系,促進短線產業加快發展,抑制長線產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高度重視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中的增長模式轉換問題成為工業建設的重點,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推動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WTO,工業領域實施全面開放,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工業發展進入信息化時代,黨中央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發展動力不足的國際形勢,以及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中央先后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持續推進工業體系的發展與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信息化水平,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中國的工業化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就需要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核心和基礎,所有制改革一直是我國工業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的主要模式是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公有制和國有化作為發展工業化的經濟基礎,通過農產品的統購統銷以及工業品的統一調配,利用計劃體制創造出的工農剪刀差來解決工業積累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工業化所取得的成績是不容忽視的,但也暴露出缺乏活力等問題,愈來愈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從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并呈現多層次的實際出發,對所有制結構進行改革,從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發展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共同推動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工業生產能力快速提升,技術水平不斷革新。其中,國有工業企業居主體和支柱地位,成為中國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器。國有企業的壯大改變了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部門殘缺不全、分布極不合理的狀況,使我國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完成了工業化初級階段的任務。隨著市場機制的引入,工業競爭力成為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是培育和增強工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必須適應工業生產力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企引入了市場的競爭機制。在保證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前提下,發揮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市場活力,共同參與工業競爭,形成了一批具有時代責任感、以國家發展為己任的民族工業企業,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

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辯證統一。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認識上,黨中央始終強調堅持辯證法,既要有效市場,又要有為政府,這在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政府與市場相輔相成發揮著作用,市場機制的完善提高了工業生產的效率,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政府不僅僅彌補市場失靈,而且參與到市場的運行之中,成為市場的一個樞紐,合理地組織和分配工業發展所需的各類資源。在涉及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大戰略工業領域,政府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統籌各種社會資源,引導全社會協作,打造出了中國工業的比較優勢。在涉及民生的競爭性工業領域,我國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實現了人力、資金、技術設備等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結構均衡,推進了工業的升級改造。我國工業趕超的背后,實質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協調配合,政府積極的制度設計和企業的廣泛參與,是國家創新戰略在產業領域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

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辯證統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西方國家的工業技術封鎖,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工業技術攻堅戰略,在核工業、航天工業等國家安全領域取得突破,成為推動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形成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后發優勢。獨立自主的工業技術攻堅戰略也為對外開放奠定了較為完備的工業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逐漸融入全球發展的進程,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深度參與國際資源配置,彌補國內資本和技術缺口,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同時借鑒發達國家從“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經驗教訓,注重協調發展,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和產業“空心化”,始終把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作為工業化的主要任務,不僅提升了本國的工業化發展水平,也促進了全球工業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工業,一方面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國際競爭與全球價值鏈中,另一方面需更加注重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創新,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邁進。

(作者:賈利軍,系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賈利軍   中國工業化道路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