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產業”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使一大批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現存的人才結構與經濟社會急劇變遷所帶來的新職業需求極不相稱。“有事無人干”與“有人無事干”情況并存,這種結構性不匹配直接導致人才出現摩擦性失業,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和教育投入激勵機制的穩定。因此,新的變化要求政府和社會不斷與時俱進地推進人口、教育與人力資源政策的改革。
【關鍵詞】新職業 經濟社會 社會轉型 【中圖分類號】C31 【文獻標識碼】A
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自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后,將步入智慧社會。在這樣一個大變革時代,技術進步與產業調整率先開啟了這一進程,而最能體現這種變革的標志之一是傳統職業的消失和新職業的興起。在我國,新職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技能要求的職業。2019年4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在內的13個新職業信息。
新職業興起主要源于社會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就業崗位變化及其對人力資本的新要求,這啟示我們,作為人力資源基礎的人口與教育政策要有超前準備,以迎接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職業的新需求。同時,新的發展也要求政府和社會加快職業標準開發,為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和人才技能鑒定評價提供基本依據。
新職業興起的社會原因及變遷歷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望我國社會職業分類和標準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脈絡: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0年,我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戶籍制度制約,城鄉二元結構明顯,30年間城鎮化率僅提高7個百分點,1978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僅為17.9%,整體上處于農業社會。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結構比較簡單,職業也較為單一,農民、工人、商業服務人員、知識分子和軍人,這五類社會就業人員構成當時社會職業主體,也就是俗稱的“工、農、商、學、兵”。當時的工業產業結構也較為單一,與之相對的工人分類也比較簡單,主要是按照行業劃分為森林工人、石油工業、礦工、鋼鐵工人、鐵路工人、司機、木工、電工、鉗工、冼工、焊工、紡織工人,等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業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困擾我國多年的糧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與之相伴隨,東南沿海地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外資企業競相涌入,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得到快速推進。這一時期,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這些人雖然進城就業,但戶籍仍在農村,可謂“離土不離鄉”,被稱為“農民工”,他們也成為了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隨著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工廠流水作業線上出現了各類產業工人;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建筑隊伍迅速壯大,泥工、瓦工、木工、電工、水暖工等職業快速興起。與此同時,服務業的快速興起,也使服務行業的職業崗位不斷出新。會計、審計、金融理財師、投資咨詢師、物流配送師等成為職業需求熱點。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物業規范化,也帶動了小區物業管理人員快速增加,在職業上出現了保安、保潔、保姆等一系列新職業。
新世紀以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崛起,我國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提出了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目前,我國農業增加值占GDP比例已降到不足10%,工業占比也下降為40%左右,而第三產業占比已達50%以上。正是這種產業變革,支撐了我國城鎮化率上升,目前已接近60%。伴隨經濟結構轉型和社會結構轉換,一批新職業應運而生。特別是信息化向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滲透,提高了產業發展效率,而且信息業本身就是重要新興產業,這使得社會發展進入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軟件設計與硬件生產相結合的新階段,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了物質和能量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個人、企業與城鄉健康發展,形成了智慧企業和智慧城鄉,產業發展與城鄉運行更多依靠信息來支撐,信息產業成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帶領人類社會步入智慧社會的新時代。
新職業興起的經濟原因及未來新職業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按官方匯率接近1萬美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72位,經過3—5年努力有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這一時期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大多低于30%,“食衣住行用”的物質產品在需求總量上增長緩慢,而在“教科文旅醫康”等方面支出顯著增加,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居民各類需求正從“有或者沒有”轉向“好或者不好”,人們對產品與服務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也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本世紀以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產業”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導致一大批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首先是“互聯網+物流”,在各小區最為忙碌的就是物流公司了。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快遞小哥”成為城市一個重要的新職業。在餐館內外,經常看到許多“外賣小哥”,他們穿梭于餐館、居民小區和寫字樓之間。在停車場上,在酒店門口也經常可以看到等候顧客的“代駕司機”。而他們的背后又有眾多“網絡操作員”與之配合聯絡,形成線上線下協作、網上傳輸信息與網下運輸實物相結合的新型經濟形態,進而衍生出眾多新職業。再如“互聯網+金融”,出現了投資顧問、理財師、保險顧問、證券經紀人等新職業。此外,“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是近些年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網絡主播、網絡模特、網游陪練師、App技術開發工程師、數字視頻合成師、智能樓宇管理員等一大批網絡文化衍生職業快速涌現。
隨著經濟發展全面進入小康階段,身心健康產業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出現了 “私人醫生”“健身教練”“營養師”“保健師”“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個人形象設計師”“美容顧問”等一系列新型職業,同時大量家庭寵物圈養又出現“寵物醫師”“寵物看護師”等職業。
可以預見,2020年以后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普及使用,我國將率先進入萬物互聯的智能經濟時代,大批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會取代現有的簡單體力和腦力勞動,甚至相當一部分較為復雜的勞動。許多傳統職業將會消失,而一大批新職業將快速崛起,這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將會產生顛覆式的影響。但是同時也會出現一大批體現人的思想與情感的新職業。到本世紀中葉的未來30年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智慧社會到來,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圍繞生產要素有效利用、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鄉高質量發展還會形成一大批新型職業。
一是人力資源培育與開發相關職業。首先是教育問題領域的職業 ,包括網絡主講教師、網絡輔導教師、網絡教育設計師等;其次是職業培訓師、人力資源調配師、人才經紀人等。健身教練、健康保健師、康復理療師、制藥技師、針灸推拿師、心理咨詢師、精神護衛師、老齡關懷師等將會大量涌現。
二是資本運作與優化配置從業人員。投資顧問、融資顧問、證券經紀人、保險理財顧問、區塊鏈金融分析師等從業人員有所增加。
三是高新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職業。這是未來智慧社會核心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學、航空航天、海洋開發、高端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如電子商務工程師、高級網絡營銷師、網絡媒體高級編輯、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師、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等。還包括文化創意與網絡藝術從業人員,如網絡作家、網絡主播、網絡演藝人、創意設計與網絡美術師、電子音樂編輯、智慧旅游咨詢師、智慧導游員、會展策劃師等。
四是智慧物流運輸業相關從業人員。隨著未來物流運輸業發展,會出現智慧物流編程師、智慧物流調配員、智慧物流安全管理員、智慧交通運行員、運輸設備維修員等一系列新興職業。
五是城鄉高質量建設相關從業人員。未來城鄉人居環境更趨向于綠色、智慧、人文等方面的建設,城鄉作為人口和產業發展的載體,未來高質量發展除了需要上述就業人員外,還將需要一些新職業,如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智慧城鄉經濟運行分析師、智慧安防監控員、智慧環保分析師、智慧管廊監控員等。
新職業發展亟須人力資源開發政策不斷改革,避免“有事無人干”“有人無事干”的結構性不匹配
新職業要求我們在生產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等方面都要提前做好準備。經過20多年的高等教育擴招改革,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50%以上。換言之,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到2035年前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有一半以上受過高等教育,這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從人才專業結構來看,與當前社會急劇變遷所帶來的新職業需求極不適應。“有事無人干”與“有人無事干”情況并存,這種結構性不匹配直接導致人才出現摩擦性失業,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教育投入激勵機制和社會穩定。
考慮到本世紀中葉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步入智慧社會,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提前一代勞動力人口即30—40年做好準備。因此,要從現在做起做好人才培養規劃,按照新職業需求,調整人口與教育政策。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調整人口政策,從人口數量管理轉向人口生育質量管理。目前我國人口接近14億,占全球75億人口的18.7%。按照目前人口發展趨勢,我國人口在2030年前后將達到人口峰值,大約在14.3億,占屆時全球人口17%左右。本世紀中葉人口降至12.5億左右,占屆時全球人口13%左右。若按此發展,本世紀末我國人口將降至7億左右,在全球占比將降到8%左右。從長期來看,我國人口政策應從數量控制,逐步轉向質量管理,充分利用現代生物醫學技術,加快提高新生嬰兒質量,從根本上保證人口健康發展。
二是普及高中階段義務教育,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面向智慧社會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適應未來智慧社會。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早已在11年左右,相比之下,我國已經落后幾十年。按照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和2050年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必須從2020年開始著手制定覆蓋到高中畢業的義務教育。考慮到現在孩子發育水平和連續教育的效率提高,可適當壓縮義務教育年限至11年,即小學5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改革高考制度,減少“一考定終身”所帶來的弊端,建立學生平時各次測試成績與高考成績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以平時成績優異的學生作為自主招生的主要選拔對象,著重學生創造力的考核和綜合素質的考核。在學生掌握課程主要內容基礎上,減少不必要的學習內容,為學生課程減負,用更多時間著重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以及提高綜合素質能力方面。
三是按照戰略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調整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大力培育面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需求的未來人才。根據新興職業發展趨勢,抓緊調整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和數量規模。美、歐、日、韓等國都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等智慧型產業,并形成相應的高端人才規模,而我國智慧產業發展方面缺乏核心技術和拔尖人才,“缺芯少智”仍然是我們發展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短板。以各行業領軍企業為主體,大力引進和培養一大批高新技術領域的全球頂尖人才,在芯片設計和生產、生物醫藥產業等關鍵核心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帶動全國產業邁向產業鏈中高端,實現向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實現國家高質量發展。
四是加強全社會學習能力和知識技能更新能力。加快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建立學習型社會,提倡終身教育。鼓勵各類人力資源培訓企業的發展,加快健全培訓體系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促進各類培訓機構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利用5G時代互聯網低時延、大容量、高性能的特點,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注重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傳播人文藝術精品、科技前沿和實用技術,弘揚正能量,打造無所不在的網絡教育,陶冶民眾情操、提高國民素質,增強人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主任)
【參考文獻】
①劉治彥:《智慧城市建設進展與策略》,《企業經濟》,2017年第10期。
②沈奇:《新職業主義核心技能理論對高職學生核心技能培養的啟示》,《天津職業大學學報(高等職業教育)》 ,2017年第6期。
責編/谷漩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