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必須尊重農民,時刻把農民主體地位放在心上——70年“三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③
一部新中國的“三農”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農民在黨領導下的奮斗史,寫滿了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奉獻。“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共和國70年農業農村發展之所以乘風破浪、成就煌煌,正是因為我們始終為了農民,依靠農民,在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征程中凝聚起億萬農民的磅礴力量。
農民有力量,農業農村就有希望。農民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生產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重要產品;農民進行精神生產,發展科學文化,創造社會精神財富;農民投身社會建設,成為改革創新的主體力量,推動社會歷史進步。70年來,農民迸發的力量和智慧,在太行絕壁之上劈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在小崗村按下了突破僵化思想束縛的“紅手印”,曾經創造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奇跡,如今又掀起了雙新雙創的時代浪潮……70年,正是農民,在不斷燃起建設家園的激情,不斷探索前行的路徑,不斷推動著中國鄉村社會的改革和發展。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新中國70年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是否尊重農民的意愿始終是衡量政策好壞的重要標準。“耕者有其田”,農民的呼聲回蕩了千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實現;“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我們聽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應時而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們想到了,也做到了,中華民族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次次飛躍,農民夢想的一次次實現,是幾代人胼手胝足拼搏奮斗的產物,也是農民意愿得到尊重的結果。“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民,始終把農民主體地位放在心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情溢于言,更是對70年來農業農村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和深刻把握。
70年“三農”的巨大變遷,感受最深的是農民。變化最大的,也是農民。共和國70年成長史,也是一部農民的成長史。從一鋤一鍬地里刨食到坐在溫控房里操控計算機作業;從自給尚不能自足到買全球賣全球;從出身決定命運到自由遷徙、自主擇業;從集體化生產生活到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與凸顯……70年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迸發出驚人的力量,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也在改變著自己。不斷回應農民自我發展提出的訴求,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正是農業農村改革的方向所在。
“使每個農民在經營自主、自由交往、平等交換機制的激勵下,積極勞動,提高文化知識和技能,努力改善生存條件,為未來自身的全面發展創造機會。這也意味著農民擺脫封閉性社會的約束,使潛藏的活動能量獲得釋放機會,走向現代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者杜潤生在回顧改革時如此總結。國家的現代化不能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的現代化。
在賦予農民市場經營主體地位之外,讓農民當家作主,獲得自己管理自己事務的政治主體地位,是農民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一切相信農民,一切依靠農民,依靠村民自治搞好農村社會管理,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從革命年代的“翻身得解放”,建國之初的“分田分地忙”,到今日的“村民自治”,讓農民“說事、議事、主事”,農民的事農民自己商量著辦,我們都能清晰看見,在共和國現代化的征程上,農民現代化的腳步并向前行。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必須相信農民,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我們只有尊重農民的意愿,維護農民的權益,順應農民成長的規律,才能把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激發出來,這正是共和國農業農村70年發展的內生動力。
70年來,我們為了農民,依靠農民,奪取了農業農村戰線上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勝利。如今,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描繪了美好藍圖。我們唯有始終尊重農民,時刻把農民的主體地位放在心上,才能把一張張美麗藍圖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