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流是一個持續互動的過程,面對不同交流主體的多元文化背景,我們要充分把握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和外界文化認知的時序性,堅守文化安全底線,遵循文化傳播規律,構建全方位的傳播矩陣,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 中國文化 傳播規律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跨文化交流涉及社會學、傳播學、語言學等眾多學科,反映的是人類交往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必須充分考慮交流雙方的不同語言、宗教、禮儀和民俗等諸多要素,從而構建全景式的跨文化交流機制。
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必須守住文化安全底線推動文化的自我發展
跨文化交流能夠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對話者得以有效溝通,而文化背景的形成不僅源于歷史的積淀,更受到現實因素的制約。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必須堅守文化安全底線,推動文化的自我發展,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的影響力。
第一,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守住安全底線。隨著全球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不斷拓展,在經濟上占優勢的國家,其文化往往也能夠脫穎而出。這種與經濟影響力正相關的文化影響力不僅為經濟地位較弱的國家提供了學習和借鑒優秀文化的契機,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文化安全問題。因此,我們要充分激活經濟交往中的文化動力,彰顯中國氣派,鼓勵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跨國交往中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風范。
第二,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實現自我發展。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指出,一國的綜合國力是由經濟、科技和軍事等硬實力和文化、意識形態等軟實力構成的。在信息時代,文化交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字和語言形式,文化的影響力縮小了時空距離,軟實力發揮的作用比以往更加突出。一方面,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增強國家軟實力是符合世情的,是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選擇;另一方面,也要直面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制造的“中國威脅論”,認識到我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相對不足。要實現文化交往中的自我提升,關鍵是要加快話語體系的構建。要讓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經濟硬實力的發展齊頭并進,推動體現中國核心價值觀念的文化元素的時代性轉化,使中國表達與國際話語規范形成無縫連接,提升國際社會的認可度,塑造良好國家形象。
第三,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應作出應有貢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即其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得無產階級更加貧困。當今世界的發展,不僅有發達國家面臨的后現代困境,還有愈加擴大的全球貧富差距,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中國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在短短幾十年內,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繁榮昌盛的世界大國,無疑為第三世界國家展示了一幅充滿希望的圖景。中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其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越來越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我們要在文化交往中彰顯大國擔當,就要堅持共享理念下的“以文化人”,讓中國智慧促進世界文化繁榮、人類文明進步。
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必須注重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作為一個文化整體,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有表里之分,也有形式內容之分。從表里層次來看,國家形象和文化魅力處于外層,在跨文化交流時最易觸碰;文化觀念處于內層,不易被接受和認同。適當的傳播方法能夠事半功倍,失當的傳播方法則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容易因交流不暢引發誤解。所以,交流形式和文化內容的表里層次是一個互通的動態整體,為我們揭示出一條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基本理路: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必須注重傳播話語的轉化。
首先,要在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的基礎上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中國方案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長和國際地位提升而逐漸受到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種發展模式,它的物質層面是中國在經濟交往活動中創造的眾多機遇,文化層面則是中國在文化交流活動中展現的濃厚魅力。擴大中國方案的國際影響力,會無形中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魅力。要在鞏固傳統核心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現代文明發展因素,汲取西方價值理念中的有益元素,塑造開放、包容、負責的國家形象。
其次,要將核心文化理念貫穿于各項國際交往活動中,注重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詮釋。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具備共識性的寶貴資源。如從16世紀出現的古代絲綢之路到當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將我國與“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帶入文化交往的厚重歷史情感中,為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提供了新思路;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外交場合提及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思想,“親、誠、惠、容”理念,無一不是在繼承和發揚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我國文化核心價值和國家對外形象進一步結合的交匯點就在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最后,要在對外援助中力求“軟” “硬”結合。對外援助可以獲得受援國的好感,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都會從情感上更加認同施援國的文化和制度。長期以來,我國都表現出了大國擔當,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一系列資金、技術和人力支持,已經初步具備了良好的文化影響力。未來,在對外援助中加大教育、醫療、技術合作、人力開發等“軟援助”的權重,推動我國文化傳播力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必須立足文化傳播規律構建全方位傳播矩陣
在跨文化視域下,依照傳播規律找準主體和載體,有助于我們跳出紛繁的文化壁壘和交流困境,實現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力的提升。
第一,政府部門是文化傳播的主導力量。通過舉辦綜合性文化交流活動、組織文藝團體訪問演出和設立文化論壇等舉措,政府部門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方面發揮出了最大的資源聚集效應。第二,非政府組織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組織大多服務于某一特定文化領域,因此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由于其意識形態的非顯性特點,能夠展現出更多文化親和力,易于達成共識。第三,企業和個人是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企業和個人不僅是我國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也是我國文化對外傳播最大的主體。隨著全球化時代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我國的文化對外貿易數額也在不斷增長。要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規模,需要打造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走出去”的落腳點在傳播上,傳播力的強弱則決定于載體。從文化介質上看,語言是最典型的文化載體。語言是文化之窗,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語言的出現正式宣告了“以文化人”的歷史進程。在現實交往中,人們的行為受制于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文化的主要媒介。發達國家的跨文化交流始于本國語言的國際推廣,它們將語言輸出作為傳播核心價值理念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充分借鑒既有的語言推廣經驗,把漢語、漢字放在文化推廣戰略的中心位置上,不斷推動漢語走向國際化。從傳播廣度上看,大眾傳媒是最有分量的文化載體。一方面,大眾傳媒以書籍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載體而被人熟知;另一方面,隨著文化傳播從口語文化、印刷文化到信息文化的發展,移動新媒體已成為對外傳播的重要陣地。為此,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高新技術促成傳統媒介轉型,引導新媒體傳播更有內涵、更有價值的中國文化。
(作者為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國家語言戰略與文化安全視閾下的新疆外語教育規劃研究”(項目編號:18BYY09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慕玲:《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布局的五個維度》,《中國出版》,2018年第1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