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政府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等特定政策目標而主導并推動的一種農業支持與保護制度。要加大培訓力度、豐富保險產品、提高保障水平、提高補貼精準性、織密織實服務網絡及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進一步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農惠農作用,助推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三農 農業保險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工作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我國農業發展基礎依然薄弱,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依然不足,農業國際競爭力依然不強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我國農業在較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小農戶依靠自身力量難以有效應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依然存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防范和分散農業風險的重要工具,須進一步強化其支農惠農作用,助推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相對于商業性農業保險而言的特殊保險類型,是政府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等特定政策目標而主導并推動的一種農業支持與保護制度,通過對農業保險參與主體提供一定比例財政補貼,幫助參保農戶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農業保險產品及服務,以分散農業生產與經營風險。目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自2007年開始試點以來,農業保險發展顯著提速,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
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保費收入不斷增加。據財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達199.34億元,比上年增長11.3%。隨著補貼力度不斷加大,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自2007年始,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持續快速增加,據《中國統計年鑒—2018》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478.9億元,農業保險賠付上升至333.4億元,分別比2016年增長14.65%和11.42%。
補貼區域覆蓋更廣,補貼險種標的不斷拓寬。據2008-2017年《中國保險年鑒》有關數據,2007-2016年,中央財政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區域,已由最初的6省區穩步擴大至全國;補貼險種標的最初僅有種植業5個,2016年已推廣至種植業、養殖業、森林3大類,共計15個。2018年7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與銀保監會聯合下發《關于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至此,中央財政補貼險種標的擴大至16個。
補貼比例逐步提高,保險體系更加完善。近年來,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補貼比例逐步提高,與此同時,還結合農戶所在區域、參保險種的不同,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此外,按照“中央保大宗、保成本,地方保特色、保產量”的基本要求,截至2018年,除中央財政補貼的16個險種標的外,地方自主確定的特色險種已超200個。
保險方案更趨合理,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擬訂補貼險種保險條款與費率更加公平、合理,保險責任、保險金額等內容更加明確、完善。擬訂條款和費率時,能充分聽取有關政府部門和農民意見,且不再設置絕對免賠,科學設置相對免賠。同時,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查勘定損工作更加規范,“同一地區統一程序、統一標準”不斷推進。地方政府對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展業更加支持,地方財政通過預算安排資金支持農業保險開展力度不斷加大。
機構管理更加科學,監督檢查更加嚴格。在經辦機構管理方面,優勝劣汰機制更加明確、具體、可行,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得到切實貫徹。在監督檢查方面,農業保險全鏈條監督考核不斷推進,違規行為處理、處罰更為及時有效。對地方財政部門、經辦機構騙保騙補行為的懲戒更為嚴厲,對各級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專項資金審核工作中的違法違規行為追究更加及時。
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對鄉村振興的助推作用
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戶風險意識。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總體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這一現狀直接導致我國農戶風險知識缺乏,風險意識不足,“靠天吃飯”思想仍根深蒂固,面對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采用分散化種植、親友互助及依靠政府幫扶等方式加以應對的情況仍普遍存在。因此,各級政府及經辦機構應大力加強農戶風險意識培訓及保險品種推廣,要以農戶喜聞樂見的方式及以“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培訓效果,進一步提高農戶風險意識及參保意愿,使農戶由被動參保向主動參保轉變。
豐富保險產品,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多元需求。近年來,我國各地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良好。相較于傳統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資金多,經營規模大,遭遇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受損程度高,更需要農業保險以分散風險。因此,應鼓勵農業保險經辦機構進一步研發與豐富保險產品,更好地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保險需求,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同時,在很長時期內,小農戶家庭經營仍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其保險需求不可忽視,基于此,經辦機構也應大力發展諸如農作物保險、關鍵畜產品保險、主要果蔬品種保險以及森林保險等與小農戶生產密切相關的保險品種,更好地滿足小農戶多樣化保險需求,助力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此外,地方應不斷完善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制度,積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
提高保障水平,增強農戶風險應對能力。自2007年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以來,保障水平低一直是影響農戶參保意愿、妨礙農業保險推進的主要因素。因此,各級財政應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由保物化成本向保地租成本、勞動力成本等完全成本過渡;大力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進一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積極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持續推動我國農業保險由“保成本”階段向“保收入”階段演進。不斷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水平。
提高補貼精準性,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應進一步提高中央財政農業保險費率補貼的精準性,中央財政差別化農業保險費率補貼應由現行省級及計劃單列市區劃調整為縣級區劃,有條件的地方應逐步調整為鄉鎮級區劃,且差別化補貼應按年度進行動態調整,真正做到哪里需要補哪里,最大程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此外,對深度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應加大保費補貼力度,切實降低深度貧困地區保險費率,提高深度貧困地區農業風險保障水平,助力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
織密織實服務網絡,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應持續支持和鼓勵經辦機構不斷織密織實農業保險服務網絡,實現全國范圍內鄉鎮與行政村全覆蓋,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產品及服務的可獲得性。應進一步放寬行業準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吸引更多機構提供農業保險產品及服務,通過強化競爭提質增效。經辦機構應加強農業保險人力資源隊伍建設,強化展業過程中的合規性培訓,構建并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績效考核制度,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作者分別為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突發動物疫情管控的產業損害、可挽救性測度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71773033)及2019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湖南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空間結構研究”(課題編號:XSP19YBC18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曾玉珍:《政策性農業保險內涵、功能及作用路徑的新詮釋》,《經濟問題》,2011年第4期。
②代寧、陶建平:《政策性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水平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全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分位數回歸》,《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年第12期。
③孫字典、夏振洲:《訂單農業、保險和期貨市場融合發展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年第7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