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智庫 > 智庫動態 > 正文

守正創新 資政育人

——新中國70年歷史學的繁榮發展

核心提示: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歷史專門問題的研究與爭鳴,實際上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關于唯物史觀的大學習、大討論。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在我國歷史學研究中得到確立。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歷史專門問題的研究與爭鳴,實際上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關于唯物史觀的大學習、大討論。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在我國歷史學研究中得到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史學之所以能取得豐碩研究成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歷史學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歷史學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絕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要在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新紀元,也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70年來,我國歷史學適應新中國發展的需要,牢固樹立唯物史觀,不斷推進學術創新,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了作用、作出了貢獻。

唯物史觀的確立翻開我國歷史學新篇章

五四運動以后,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一直在影響著我國學術界、史學界,但新中國成立前,唯物史觀在歷史學領域不占主流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從舊中國走過來的許多歷史學家開始認真學習新理論、吸收新知識、改造舊史觀,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在我國歷史學研究中得到確立。

20世紀50年代,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在廣泛的學術研究和討論中,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唯物史觀,探討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在中國史領域,關于古史分期、中國近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資本主義萌芽、農民戰爭、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階級斗爭與歷史主義、民族英雄與愛國主義、歷史人物評價等問題,都曾經引起熱烈的學術爭鳴。這些爭鳴都是從唯物史觀出發提出的關于中國歷史研究的重大課題,涉及如何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研究中國歷史分期、如何用階級觀點分析中國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如何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及杰出人物的歷史地位等。比如,關于中國歷史分期,主要討論中國的封建社會何時開始。不管是提出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交封建說,還是提出魏晉封建說,都是從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出發的。相關爭鳴大都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依據中國歷史典籍,在引經據典中展開自己的分析,各自立說。這些歷史問題本身就極為復雜,不同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理解程度不同,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樣,形成不同的認識是很自然的。關于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期的熱烈討論,源于胡繩1954年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的《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相關討論持續3年之久。這次討論對于中國近代史學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唯物史觀、認識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這些關于歷史專門問題的研究與爭鳴,實際上都是新中國成立后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關于唯物史觀的大學習、大討論。爭鳴之中或許有偏頗,但這種通過史學爭鳴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唯物史觀的方法效果十分明顯,一大批歷史研究工作者迅速成長起來。在這個時期,老一輩史學家推出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如郭沫若的《奴隸制時代》、范文瀾的《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李亞農的《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一大批年輕的史學家也推出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如劉大年的《論康熙》、丁名楠等的《帝國主義侵華史》等。

新中國成立后,歷史學研究機構的健全是我國歷史學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科學院成立后,其所屬的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等研究歷史的專業學術機構先后建立起來,經濟研究所、文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也都有專門研究歷史的研究組。一大批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的老中青學者聚集到這些研究機構,形成了我國歷史學研究的專業隊伍。1977年5月,黨中央決定把中國科學院設置的哲學社會科學部獨立出來,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四個歷史方面研究所的隊伍迅速擴大,后來還成立專門研究我國邊疆地區歷史的機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現在已經發展為邊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社會科學院,都設有專門研究歷史的機構。在高校,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普遍設立了歷史系(院)。高校歷史學教師不僅擔負教學任務,大部分教師還承擔科研任務,極大推動了歷史學的繁榮。此外,黨校系統、軍隊系統、地方志系統等也都設有研究歷史的機構。

發起于1949年7月、成立于1951年7月的中國史學會,為團結全國史學界、推動我國歷史學發展做了很多工作。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史學會組織編輯大型中國近代史料,陸續出版了由各方面專家主持編輯的近代史系列資料。

我國歷史學在改革開放中不斷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歷史學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在各個方面都實現了迅速發展,可謂根深葉茂、史苑繁榮。

改革開放后,我國歷史學的各個領域,無論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還是世界史、史學理論研究,都呈現繁花似錦的局面,各個領域都有代表性著作問世。至于各具體領域的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更是不勝枚舉。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對外關系、法律、軍事、民族、生態環境、災害與救災等領域,都有大量論著問世。以中國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例,就有范文瀾、蔡美彪等著的《中國通史》十卷,郭沫若曾任主編后由編寫組完成的《中國史稿》七卷,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十二卷,林甘泉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九卷,龔書鐸總主編的《中國社會通史》八卷,鄭師渠總主編的《中國文化通史》十卷等。

這一時期我國歷史學的發展成就,還體現為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有了新突破。比如,改革開放后學者們根據大量考古發掘成果,并結合文獻史料研究,推動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取得亮眼成績。一些學者根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遼河流域的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起源概括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體結構”,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再如,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的學科概念發生重要變化。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歷史作為中國近代史,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歷史作為中國現代史。還如,我國學者在創建世界歷史研究的學科體系方面有了明顯進展。吳于廑提出世界歷史的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而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這一客觀過程而言的”,這一觀點產生了重要影響。

改革開放使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與其他國家歷史學者有了廣泛接觸,各種國際性學術討論對于我國歷史學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史學會代表團出席了1980年及以后歷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015年還在山東濟南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改革開放后國家建立學位制度和博士后研究制度,培養了大量具有相當學術基礎的歷史學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員,滿足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史學人才的需求,也為歷史學研究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史學之所以能取得豐碩研究成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歷史學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使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都從中受益。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基金總額逐年擴大,歷史學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項目獲得資助。國家還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歷史學發展的重大工程,如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等。這些工程的啟動和推進,對于歷史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例如,2002年國家啟動清史纂修工程,集中政治史、軍事史、邊疆史、民族史、經濟史、科技史、文學史、文化史等領域的老、中、青三代清史專家共襄盛舉。在清史纂修過程中,還整理了數量龐大的檔案史料和文獻資料,編纂出版了“檔案叢刊”“文獻叢刊”“研究叢刊”“編譯叢刊”“圖錄叢刊”等叢刊。大量檔案史料和文獻資料整理出版,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極大方便,對于培養青年歷史研究工作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國家強大實力的支撐,這些重大工程是很難開展的。

為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不懈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研究。習近平同志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2019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致信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時,希望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要“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這些重要指示精神,關鍵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是新時代我國歷史學發展的關鍵,是新時代賦予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大量翻譯、引進西方歷史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在研究歷史時借鑒西方史學理論,開展對西方史學理論的學術研究和評論。這種引進和借鑒,對于打開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的眼界、拓展我國歷史學研究領域、豐富我國歷史學研究方法是有好處的。西方學者提出的概念、理論我們可以參考,但切不可作為自己研究的準繩。我國歷史學發展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唯物史觀,植根于我國史學豐富的理論和實踐。這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歷史學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絕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要在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探究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探究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究竟有何相同、有何不同,探究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歷史研究為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歷史根據。我們要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寫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7日 09 版)

[責任編輯:王博]
標簽: 守正   資政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