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全球價值鏈框架下的貿易保護主義邏輯

【摘要】本文在貿易總值統計和貿易增加值核算這兩種口徑下,基于投入產出模型,探討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和雙方的利益所得,結果顯示,在貿易增加值口徑下,2010~2016年間,中美兩國的貿易順差均將大幅下降(50%左右)。對美國對自中國進口商品5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以及中國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的估算結果顯示,加征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不僅將會對中美兩國經濟和就業造成不小的影響,還會涉及相關的經濟體。美國單方面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的結果是“損人一千,自傷八百”。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保持兩國經濟的互惠互利對穩定世界經濟增長非常重要。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 中美貿易摩擦 貿易增加值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0.002

【作者簡介】

楊翠紅,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投入產出技術與經濟預測。主要著作有《中國出口比較優勢分析——基于不同貿易方式生產異質性的研究》(論文)、《中國與日本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差異的空間結構分解》(論文)等。 

 

引言


隨著國際貿易分工的不斷深入和范圍的擴大,中間品貿易飛速發展,產品生產跨越多個國界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一國(地區)產品的生產往往由越來越多的國家共同完成,每個國家只負責其中的一個環節,因此,產品生產的增加值分布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而不僅僅是生產最終品的國家/地區。世界產品生產向全球價值鏈的方向發展,一個國家(地區)的產品生產發生變動,將會或多或少地波及到所有參與生產的國家和地區。

長期以來,美國是僅次于歐盟的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2015年,中國也首次成為美國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在不斷加深,但在此過程中貿易摩擦也不斷發生。美國認為在美中貿易中美國沒有占到“便宜”,相反,中國卻擠占了美國產品的市場,奪走了美國人的就業崗位。特別是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涉及征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中國隨即進行了同等規模的反制。中美貿易摩擦自此不斷升級。7月11日,美國政府宣布還將進一步補充對約200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10%額外關稅的方案,后又將加征10%關稅的方案調高至25%,并給出了相應的商品清單,征求公眾意見。美國這種單邊的貿易保護政策能否改變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局面?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征關稅的措施在降低中國貿易量、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美國是否能夠獨善其身?是否會影響到相關經濟體甚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賴,并且進出口產品有較強的互補性


如前所述,美國是僅次于歐盟的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商品貿易伙伴。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2000年以來,中國向美國出口總額整體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其中中國向美國貨物貿易出口占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的比重在2000~2005年間一度超過20%,雖然近幾年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2017年中國向美國貨物貿易出口額達到4298億美元,占當年中國貨物貿易總出口額的19.0%。中國從美國貨物貿易進口總額在2000~2014年間也整體呈現較快增長趨勢,201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達到1591億美元的峰值,但2015~2016年有所下降,2017年又回升至1539億美元,占當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進口額的8.4%(見圖1)。UN-Comtrade中美國報告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從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共計5056億美元,占美國進口總額的21.6%;同年美國向中國出口總額為1304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總額的8.4%。盡管中美兩國的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均顯示出兩國經濟彼此依賴程度較高這樣一個事實。

 

中國對美國出口中,加工貿易出口所占比重高于中國出口中加工貿易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高,高于中國出口中加工貿易平均所占的比重。加工貿易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進口產品,且在國內主要進行裝配等加工環節,在國內的生產鏈條相對較短,因此單位出口中獲得的國內增加值偏低,只相當于一般貿易單位出口增加值的不足50%(在45%~49%之間)。2000年,中國對美國的貨物出口產品中,加工貿易的比重高達66.9%(見圖2),近年來雖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2016年仍為44.8%,高出中國總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比(34.1%)10.7個百分點(見圖3)。較長時期以來,巨額的美中貿易逆差(或中美貿易順差)是美國不斷向中國施壓、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的矛盾焦點之一。但實際上,加工貿易是中美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且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以2016年為例,中美貿易順差中有61%來自于加工貿易,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活動產生的中美貿易順差高達1477億美元,占中美貿易順差總額的59%。從行業來看,中美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中國單位出口增加值較低的通訊設備、計算機、電子電器等制造業,而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農林牧漁業、金屬礦采選業和交通運輸設備業是我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長期呈現逆差狀態的行業。

從中美貿易的產品結構來看,中國主要從美國進口農產品、電腦和電子產品、化學產品和機械產品。農產品主要為黃大豆、棉花和玉米等,其中黃大豆進口量占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70%以上。中國是世界上電子產品的主要加工組裝地之一,從美國進口的主要電子類商品為第84、85章商品(主要為處理器及控制器、存儲器、其他集成電路等)[1],這些進口品被大量用于加工貿易出口品的生產。

相應地,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和紡織服裝產品,其中電子產品比重最大,但與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電子產品細目分類有明顯的差異。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主要為電子元器件等配件(如集成電路、存儲器等),而出口至美國的電子產品則大多數為制成品(如電腦整機等)。如前所述,中國向美國貨物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高,而且個別商品比重非常高。例如,第84、85章商品出口中(見表1),2016年其加工貿易出口分別占67.4%和69.2%。在八大貿易伙伴中,我國向美國出口第84章商品加工貿易占比最高,第85章商品加工貿易的占比僅次于日本(76.9%)。

中美雙邊貿易在拉動雙方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增加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從雙邊貿易中獲益更多

如上所述,中美之間進出口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中國對美國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比較高,這將造成以現有的貿易總值口徑統計下的中美貿易順差被嚴重高估。因此,課題組利用中國海關統計的2014~2016年中國向美國貨物進出口數據,結合中國2012年反映加工貿易的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DPN表)、美國2015年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對2014~2016年中美進出口的貿易增加值和拉動的就業進行測算和分析,并對貿易增加值口徑下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狀況進行再審視。

結果顯示,2016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增加值為2488億美元,從美國進口增加值為1094億美元,以貿易增加值口徑核算的中美貿易順差為1394億美元,而在貿易總值口徑統計下,2016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507億美元。以貿易增加值口徑核算的中美貿易順差比以貿易總值口徑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降低了44.4%(見表2)。2010年以來的計算結果顯示,以貿易增加值口徑核算的中美貿易順差與總值口徑下相比下降的幅度均在44%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對美國單位出口的增加值要遠低于美國向中國單位出口的增加值。例如,2016年中國向美國每1000美元貨物出口拉動的國內增加值為646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單位出口增加值遠低于一般貿易出口),雖然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82美元,但仍遠低于美國。同年,中國從美國每1000美元進口拉動的美國增加值為814美元,比中國高出168美元(見表3)。

中美單位出口增加值的不同主要與雙邊貿易中的出口結構和國內的生產結構和投入情況密切相關。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加工貿易占比重較高的電氣機械、家用器具等商品。而中國主要從美國進口電子產品、化工產品、農產品和運輸設備等,對美國經濟和就業拉動作用顯著。

從平均水平來看,按HS-2章別分類的中美貨物貿易增加值中,中國向美國單位出口的中國增加值均低于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美國增加值。從中美貨物貿易進出口量較大的商品來看(見表1),中國出口到美國出口值最大的10章商品中,第12章(含油子仁及果實等)、第61章和第62章(服裝及衣著附件)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中國出口額最大的第85章和第84章機電產品,2016年中國向美國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分別為498美元和542美元,遠低于美國向中國對應產品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分別為850美元和807美元)。這反映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比重較高的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真正獲得的國內增加值相對較低。此外,中國在第90章(光學儀器、醫療和精密設備)、第95章(玩具、游戲品、運動用品及其零件、附件)和第39章(塑料制品)商品的生產上與美國也有較大的差距。在這些產品中,中國向美國出口1000美元的增加值和美國向中國出口1000美元相應產品的增加值相比,分別要低291美元、146美元和185美元。同種商品由美國出口拉動的本國國內單位增加值普遍比中國出口拉動的本國國內增加值高,同時進出口額較大的部分商品拉動的單位增加值差額在200美元以上,這是導致以貿易總值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被高估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對美國出口中,電子類產品中加工出口比重較大,占65%左右,因此,中國對美國單位出口的增加值相對較低。以貿易增加值核算計,2016年中國向美國分別出口第85章、第84章商品464億美元和430億美元,占總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為18.6%和17.3%,低于以出口總值統計的占比(分別為24.2%和20.6%)。紡織類產品單位出口增加值相對較高,以貿易增加值核算,2016年第61、62和64章(主要為服裝和鞋類產品)商品出口合計占比為13.9%,高于以總值統計時11.0%的比重。

 

以貿易增加值來衡量,中美貿易順差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如前所述,由于中國對美國貨物出口中存在大量的加工貿易出口,雖然中國出口總量占優,但實際上獲得的國內增加值卻相對較低。2010~2016年中美貨物貿易順差以貿易總值統計由1812億美元提高至2507億美元,而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貨物貿易順差僅分別為788億美元和1394億美元,與以貿易總值統計的貿易順差相比分別降低了56%和44%。分商品來看,以2016年為例,中國向美國出口額最多的第84和85章商品,以貿易總值統計的中方順差分別為711.2億美元和598.9億美元,而由于中國在這兩章商品生產中絕大部分為加工貿易,雖然出口總值分別高達865.9億美元和827.4億美元,所獲得的增加值則分別僅為449.8億美元和398.4億美元。在貿易增加值核算口徑下,中國獲得順差較大的商品類仍為84章和第85章商品。雖然其單位出口增加值較低,但總量較大,因此出口增加值總體規模仍然較高。中國處于較大逆差地位的為第12章(工業用植物、飼料等)和第88章(航天器及其零部件)。以第12章商品為例,2016年以總值統計的中方逆差值為143億美元,以增加值核算的逆差值為121億美元。由于中國對美國單位貨物出口增加值較低,因此和平均水平相似,分商品貿易以增加值核算時,中國在中美貿易中獲得的順差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中美雙邊貿易不僅對雙方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中美兩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16年中國向美國全部貨物出口拉動了國內1452萬人次的就業,其中一般貿易出口拉動了1006萬人次的就業,2013年以來向美國出口拉動的我國就業量穩定在1000萬人左右。2016年每百萬美元出口拉動的就業為37.7人次,加工出口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較小。從總量上看,向美國出口對我國就業的拉動依然較大。中美就業結果對比可以發現,我國勞動生產率與美國相比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美國向中國出口對自身就業的拉動約是中國的1/10,2016年從美國每百萬美元進口拉動的美國就業僅為5.2人次,當年對中國出口拉動的總就業為69.9萬人次。

 

美國單方面對中國加征關稅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傷害中國和美國自身,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相關的國家和地區

 

貿易保護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對自身和外界都會造成傷害,特別是在全球價值鏈時代,生產分工日益細化,各個經濟體分布在相關產品的某個生產環節,“牽一發而動全身”,下游部門產品生產的波動會很快影響到對其上游產品的需求,比如,中國食用油的生產下降可能導致從美國進口大豆的需求下降;又如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下降會影響到對歐盟光伏產品生產中零部件的進口,導致歐盟零部件進口的下降。我們選取中歐之間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為案例的估算結果表明,歐盟委員會分別于2012年9、10月對中國光伏太陽能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導致中國對歐盟市場的出口額平均下降30%~40%左右。而光伏產品的生產分布在不同的經濟體,在全球光伏產業鏈中,美國擅長研發,歐盟擅長生產太陽能機械,而中國企業多集中在光伏產業的中下游,主要從事電池片的生產和組裝環節。在生產光伏產品過程中,中國從歐盟、美國進口大量原材料,因此當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下降導致光伏產業生產量減少時,相關進口投入會隨之減少,包括從歐盟自身的進口品投入減少。測算結果表明,在中國出口下降的同時,歐盟經濟體將遭受最高3.93%的貿易增加值損失,形成“雙輸”的局面。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爭端再起。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總統備忘錄,將擬對從中國進口的約600億美元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自此之后,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經過前期雙方的試探性接觸,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而且自2018年7月6日起將對818項約340億美元商品實施加征關稅措施(主要涉及部分通用、專用、電子和交通設備制造類商品以及部分電氣機械和器材、儀器儀表等),同時對284項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開始征求公眾意見(主要涉及電子元器件、電氣機械和器材、儀器儀表、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等)(2018年8月8日調整為279項商品)。北京時間2018年7月11日,美國政府宣布,考慮到中國對美國加征反制關稅的行為,美國貿易代表工作室(USTR)對先前(6月15日)提出的對自中國進口產品加征關稅的行為提出修改方案:不僅維持原先的對約340億美元對應商品自7月6日起加征25%的額外關稅和對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額外關稅進行公開聽證的行為(已于2018年8月23日實施),還進一步補充了對約200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商品加征10%額外關稅的方案(后于2018年8月1日擬將加征稅率進一步提升至25%),并給出了相應的商品清單,征求公眾意見。

根據課題組的測算,如果美國對自中國進口的34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預計美國從中國進口將減少119億美元(CIF價格,即到岸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我國對美國出口額下降112億美元,中國向美國出口減少4.4%,出口增加值減少72億美元,拉低中國GDP增速約0.06個百分點(以2017年中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42萬人(見表4)。如果美國對自中國進口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預計美國從中國進口將減少45億美元(CIF價格,即到岸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我國對美國出口額下降42億美元,中國向美國出口減少0.89%,出口增加值減少26億美元,拉低中國GDP增速約0.02個百分點(以2017年中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16萬人(見表4)。

綜上結果,如果美國對自中國進口的合計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預計美國從中國進口將減少164億美元(CIF價格,即到岸價格)[2],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我國對美國出口額下降153億美元,中國向美國出口減少3.2%,出口增加值減少98億美元,拉低中國GDP增速約0.08個百分點(以2017年中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58萬人。與此同時,由于中國進口的很大部分屬于出口拉動型進口,即進口是為出口活動而進行的,因此,中國出口的減少必然引起進口的減少,進而波及到相關進口國家或地區,對中國長期以來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美國、韓國和澳大利亞等產生明顯的經濟沖擊。在中國出口額下降153億美元的情況下,預計日本出口增加值將減少7億美元,韓國減少5億美元,臺灣地區減少3億美元,東南亞經濟體受影響最大,美國自身減少5億美元,德國減少5億美元。

在我國98億美元的出口增加值損失中,只有約26億美元是由于相關貨物出口下降導致的直接增加值損失,而剩余約72億美元是受其波及的相關上游中間投入中包含的間接增加值損失。例如,計算機產品出口下降將導致其上游投入品電子元器件的產出下降和增加值損失,進一步導致電子元器件的上游投入品的產出下降和增加值損失。增加值損失排名前十的部門中有半數部門不是受出口下降直接影響的部門,主要集中在如批發零售、金融服務等重要生產性服務業和能源、金屬等基本原材料行業。這說明,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的500億美元征稅清單將不僅從出口層面直接沖擊我國的貨物貿易,還將通過我國的生產投入網絡間接沖擊我國其他重要的生產性投入部門,造成這些部門的增加值損失。

進一步地,針對美國宣稱的針對中國2000億美元加征關稅的情況,根據課題組的測算,若美國對自中國進口的6031項貨物商品加征10%的關稅[3],預計美國從中國進口將減少236億美元(CIF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我國對美出口額下降221億美元,中國向美國出口減少4.7%,出口增加值減少145億美元,拉低中國GDP增速約0.12個百分點(以2017年中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91萬人(見表4)。

類似地,中國出口的減少必然引起中間進口品的減少,而中間進口品來自于很多國家和地區,將對世界其他經濟體帶來明顯負面影響。在中國向美國出口下降221億美元情況下,除中國出口增加值減少145億美元外,預計東亞經濟體受影響最大,其中日本的出口增加值將減少8.5億美元,韓國減少6.5億美元,臺灣地區減少4.3億美元。

 

中國采取的兩輪反制措施對美國經濟和就業的影響


2018年6月16日,在美國擬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500億的商品加征25%關稅的背景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對其余商品加征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布(根據2018年6月1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對原產于美國約16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公告》,已于8月23日實施)。根據2017年中國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數據,7月6日起將征收25%額外關稅的商品共價值338億美元,主要涉及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若中國對上述約340億美元的自美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預計中國從美國進口將減少69億美元(CIF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美國對中國出口額下降64億美元,美國向中國出口減少4.9%,出口增加值減少52億美元,將拉低美國GDP增速約0.027個百分點(以2017年美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3萬人(見表5)。相比較而言,中方340億美元對美國反制清單將帶來的美方出口額下降約為美方對中國約340億美元征稅清單帶來的中方出口額下降的61.6%,這主要是由于中方的340億美元反制清單主要集中在出口價格彈性較低的農林牧漁類產品。但相比之下,美方出口增加值下降達到中方出口增加值下降的72.2%,這主要是由于美方相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國內中間產品投入比重高于中國,出口下降的上游波及效應較強。最后,美方的就業下降僅占中國就業下降的8.3%,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較高。

中國對美國的反制清單中實施時間另行公布的約160億美元商品,共包括114項貨物商品,主要涉及化工品、醫療設備、能源產品等。根據2017年美國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數據,共涉及從中國進口144億美元的商品。若中國對上述約160億美元的自美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預計中國從美國進口將減少27億美元(CIF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美國對中出口額下降25億美元,美國向中國出口減少1.8%,出口增加值減少22億美元,拉低美國GDP增速約0.011個百分點(以2017年美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1萬人(見表5)。

結果顯示,中方160億反制清單對美方帶來的影響和美方160億反制清單對中方帶來的影響相比,美方的出口下降值約為中方的59.5%,但美方的出口增加值下降卻達到中方的84.6%;美方的就業下降則僅為中方的6.9%。其中的原因與340億征稅清單的比較類似,是由中方反制清單主要涉及的產品出口價格彈性相比美方反制清單涉及產品較低,并且中方相關產品生產過程中進口中間投入依賴較高,出口下降的上游波及效應較弱,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較高導致。

總結起來,中方首輪對從美進口500億美元商品征收25%關稅的影響合計如下:根據2017年中國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數據,此次的涉稅商品共計483億美元,若全部征收25%關稅,預計中國從美國進口將減少95億美元(CIF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美國對華出口額下降89億美元,美國向中國出口減少6.8%,出口增加值減少74億美元,拉低美國GDP增速約0.037個百分點(以2017年美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4萬人。

同樣地,我國對美國的反制征稅清單也將通過美國國內的生產投入網絡間接沖擊美國的其他重要生產投入性部門。除了受出口下降直接影響的部門外,美國的增加值下降主要涉及的部門還有批發、公司管理、商業服務等。

北京時間2018年8月3日,在美國貿易代表聲明稱擬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稅率由10%提高至25%的背景下,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分別加征25%、20%、10%、5%不等的關稅。根據2017年中國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數據,本次中方擬加征反制關稅的原產于美國的商品共涉及5207項商品,合計579.3億美元。其中,有3571項商品加征關稅為10%,涉及從美國進口243.3億美元商品;有1636項商品加征關稅為5%,涉及從美國進口的336.0億美元商品。

中國對自美國進口600億美元產品實施上述4檔加征關稅措施后,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如表6所示。合計而言,預計中國從美國進口將減少79.3億美元(CIF價格),扣除國際運費和保費,則將造成美國對中國出口額下降74.2億美元(見表7),美國向中國出口減少5.71%,出口增加值減少64.9億美元,拉低美國GDP增速約0.035個百分點(以2017年美國GDP為基準),出口拉動的就業將減少4.23萬人。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中美之間的雙邊貿易和雙向投資對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和就業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容忽視。中美經貿關系總體表現為“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贏”的局面。

在全球價值鏈的背景下,國際分工逐步深化和細化。在目前的國際分工下,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與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布局密切相關,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是中國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順差的最主要來源。在貿易總值統計口徑下,貿易順差雖然體現在中國,但實際上雙方利益共享,而且美國處于全球價值鏈條的中高端,中國總體上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美國對中國單位出口的獲利遠高于中國。正因為此,如果在貿易增加值口徑下重新核算,中美貿易順差會實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在全球價值鏈框架下,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產品生產相互依存。一國/地區產品生產發生波動,相關經濟體就不能獨善其身。中美之間頻繁的貿易摩擦甚至升級為貿易戰不僅會損害兩國的經濟利益,也勢必會殃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雙方更應通過對話和協商,合作解決經貿領域的爭端。

(本文部分計算結果來源于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全球價值鏈課題組承擔的商務部項目“全球價值鏈與中國貿易增加值核算報告”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的系列報告,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供給使用表和考慮企業異質性的中國投入產出模型及應用研究》資助,項目編號:71673269。孔亦舒、高翔、祝坤福和徐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HS全稱Harmonised System,即海關協調制度章別分類。HS海關貨物貿易統計的主要分類體系之一,根據商品詳細程度的不同,可分為HS-2、HS-4、HS-6、HS-8等,其中HS-2章別分類下,共包含98章商品。

[2]根據2017年美國海關統計的貨物貿易數據,此次涉稅商品共計466億美元。主要涉及部分通用、專用、電子和交通設備制造類商品以及部分電氣機械和器材、儀器儀表、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等。

[3]美國公布的對中國進口商品約2000億美元的征稅清單共涉及6031項貨物商品。幾乎涵蓋所有農業、工業部門。主要涉及通信設備、文化/辦公用機械、電器機械和設備、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計算機、家用器具、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等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家具制品、皮革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金屬制品等。

 

參考文獻

田開蘭、楊翠紅,2016,《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對雙方經濟損益的影響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第8期。

Lawrence J. Lau, 陳錫康、楊翠紅、Leonard K. Cheng, K.C. Fung, Yun-Wing Sung, 祝坤福、裴建鎖、唐志鵬,2007,《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及其應用——中美貿易順差透視》,《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第91~103頁。

World Bank(WB), IDE-JETRO, OECD, UIBE and WTO, 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GVC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booksp_e/gvcs_report_2017.pdf, 2017.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全球價值鏈課題組,2017,《全球價值鏈和中國貿易增加值核算報告》,商務部項目研究報告,7月。

 

圖1

圖2

圖3

表1

表2-3

表4

表5

表6-7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保護主義   價值鏈   框架   邏輯   貿易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