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國應樹立“內政外交”雙重治理理念、確定公民道德治理主體地位、遵循“先公后私”的道德建設思路,強化社會主義道德治理。
【關鍵詞】社會道德治理 治理主體 內政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社會道德治理內涵豐富。其一是將道德作為治理的對象和目標,重在遏制與矯正社會不良風氣,充分發揮道德“抑惡”作用;其二是將道德作為國家治理的一種手段,利用道德讓公民實現自我約束,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由此可見,社會道德治理對社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但是,由于傳統思想文化禁錮,我國在社會道德治理方面仍存在概念不清、方向不明等問題。因此,充分認識社會道德治理的內涵,明確社會道德治理的正確方向至關重要。
新發展需要重視道德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展,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在國民素質、社會風氣、道德素養方面,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亟需通過社會道德治理加以解決,從而提升國家發展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以社會道德治理為突破口,提高社會公民的道德境界,抵制歪風邪氣。在新時代,社會道德已經不再是個人私事,而是社會公事,國家和社會發展必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國家軟實力贏得世界尊重。
推動社會道德主體多元化、治理規范制度化
社會道德治理主體多元化。開展社會道德治理,必須先明確由誰來治理,誰是真正的社會道德治理主體。基于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社會道德治理主體主要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基本上由政府承擔社會道德治理重任。但事實上,單一主體并不具備社會道德治理能力,想要更好地完成社會道德治理,需要多元主體介入,比如,社會組織、社區、公民等,利用多元主體治理,能夠發揮各主體不同的優勢,全面開展治理活動。個體公民應該成為社會道德治理的最主要參與主體,做好社會道德的維護工作,注重“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踐行社會道德準則,并對他人有效監督。除公民主體之外,社區也應積極開展社會道德治理活動,成為道德治理的參與主體,社區是穩定的社會共同體,能夠有效培養社會公民的道德情操,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讓身在其中的公民都能學習踐行道德行為。
社會道德治理規范制度化。推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最根本的就在于推進制度規范化。面對社會主義轉型期,傳統道德領域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需求,必須重新構建完整的道德治理規范制度,以健全的制度實現社會道德治理。一是要加強倫理制度建設進程。倫理制度是道德制度的根本,應要求社會公民尊重倫理制度,并以法律作為武器,對違反倫理制度的行為進行處罰;二是實現治理方式現代化。傳統社會道德治理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命令式、動員式,都是單向的治理方式。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應采取溝通、協商、表達等雙向的治理方式,協調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使得各方能夠達到利益平衡,讓各方能夠從內心肯定和遵守社會道德治理。
新時代我國社會道德治理新思路
確定社會公民為最主要治理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社會道德治理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社會公民的力量,將社會公民視為社會道德治理最重要的主體。一是因為社會公民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是開展各項活動的基礎,社會公民創造了美好的社會,理應受到道德尊重,社會公民既要做到道德模范,又要對社會道德治理進行有效監督;二是由于社會公民向往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應具備道德基礎,只有社會道德扎實、社會風氣淳樸,社會生活才能更加美好,才能滿足公民的美好向往。在美好生活的創造中,社會公民既是創造者,又是享受者,應以社會公民的道德標準對美好生活進行界定;三是由于社會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應受到應有的道德保護,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應聽取社會公民的意見,依照公民的合理意見創設道德標準。可以看到,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離不開社會公民,應將社會公民視為社會生活的主要參與主體,允許社會公民參與道德治理,將社會公民視為社會道德治理最堅強力量,而黨和政府應做好引領和協同工作,幫助社會公民更好地參與社會道德治理。
遵循“先公后私”的道德建設思路。社會公民在開展道德治理的過程中,存在公德與私德之分,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文化中都強調私德,忽視公德,導致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比如,職業道德欠缺、誠信意識不足、公共文明缺失等。面對此種情況,社會道德治理應遵循“先公后私”的建設思路。
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這一順序完美地詮釋了“先公后私”的社會道德治理思路。現代社會道德治理與傳統道德治理存在差異,主要是由于步入現代化社會后,社會對公德的要求遠遠超過私德,想要實現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必須注重發展公德,缺少公德的社會將寸步難行。當然,注重社會公德建設不意味著忽視私德,只是因為當社會公德深入人心,私德建設將水到渠成。采取“先公后私”的建設思路能夠及時扭轉社會公民的錯誤認識,既有助于社會進步,又有利于營造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
樹立“內外結合”的雙重治理理念。一直以來,我國側重社會內部的道德治理工作,但隨著我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與國際社會發展不斷融合,我國應不斷探尋國際社會道德治理工作,利用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方案參與世界道德治理,為整個人類的道德提升作出貢獻。“內政外交”不只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文化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政外交”都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包含著深刻的道德價值理念。可以肯定,國內道德治理是國家的基石,但單純重視國內道德治理并非強國體現。中國應在展現禮儀之邦美好形象的基礎上,堅持和平正義、互利共贏,合理發揮國際道德影響,促進整個世界的道德水平提升。隨著道德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將作為世界舞臺上道德真理的堅守者,通過展示自身道德水平,影響和促進全世界道德治理。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協同創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項目“藝術類高校思政課建設創新研究”( 項目編號:17M04J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向玉喬:《習近平的道德治理思想》,《倫理學研究》,2018年第1期。
②楊超:《我國道德治理的現實背景及實施原則》,《道德與文明》,2018年第9期。
③張分田:《道德創新必須慎重選擇傳統文化資源》,《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9期。
責編/谷漩 美編/李月敏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