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科學認識并提升鄉村價值,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要答好鄉村振興這一“新考卷”,應立足鄉村價值系統,以生態宜居為方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提升鄉村民生保障水平;以鄉風文明為導向,凸顯鄉村文化韻味。
【關鍵詞】鄉村振興 鄉村產業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A
鄉村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沿著適應鄉村生產、方便鄉村生活的兩個維度延展,并基于此衍生出諸多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鄉村價值體現在生產與經濟、生態與生活、文化與教化等方面。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必須尊重鄉村自身固有的價值,而非刨根棄源、另起爐灶建設新農村。因此,要以科學認識為基礎,提升鄉村價值,補齊農村發展短板。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價值再認識
鄉村的生產與經濟價值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鄉村是農民的“家”,更是一個價值生產單位。正是因為鄉村的存在,使農業生產、耕地保護、土地綜合運用得到保障。鄉村還是循環經濟產業的支柱,將種植業、養殖業與村民的生產、生活相結合,使循環農業文化得以傳承發展。同時,鄉村也為手工業、庭院經濟提供了生存空間。鄉村產業資源主要涵蓋村落形態、田園景觀、村民生活。近些年,鄉村經濟產業以綠色發展為主,特色農業、鄉村旅游逐漸興起,印證了鄉村的生產與經濟價值既是村民富裕、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經濟產業發展興旺,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種植業經濟,而是借助鄉村平臺,推進手工、休閑旅游等產業多業并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使鄉村產業走向融合發展,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
鄉村的生態與生活價值是鄉村振興的“生命線”。鄉村是自然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人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文化、生態理念。同時,鄉村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是生態文明的展演與建設空間。可見,鄉村所具有的生態價值,不僅僅限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還表現為“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甚至是豐富的生態信仰,以及現代農業發展所提倡的循環農業理念。與人類聚居的城市不同,鄉村更加接近自然生態,作為能量轉化的節點,具有恢復生態環境的有效力量,能夠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生產與生活等關系的轉化。眾所周知,傳統村落因特有的“有機循環”生態價值,可將一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然而,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如果忽視鄉村生態價值,違背鄉村價值特點,取締循環于種植業、養殖業兩者間的環節,切斷循環于村民生產與生活的鏈條,那么將導致正能量的生態農業轉化為新的鄉村生態污染源,并形成“垃圾圍村”的治理難題。要解決“鄉村之殤”,必須要守住鄉村生態這一“生命線”,只有遵循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
鄉村文明的文化與教化價值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沒有文化價值的鄉村是空虛的,所以,鄉村振興也離不開文化價值這個魂。鄉村文明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蘊含著豐富的鄉村文化印記,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具有延續性、發展性的鄉村文明,從本質上分析,它是一種文化,由人民共同創造并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訴求,兼具時代性、民族性。正是因為這種人民的、大眾的載體性文化價值,才能夠形成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鄉村文明包含有形與無形兩種表現形式,其中,鄉村人民遵循共識建立的村容村貌、物質設施等方面是有形的鄉村文明,而村民約定俗稱的村規民約、風俗習慣等方面則是無形的鄉村文明。鄉村文明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的鄉村生產、生活積淀而成的農耕文明、鄉村文化,如同一股精神力量,支撐著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延續。步入新時代,鄉村文明依舊深刻表達了溯源性的懷鄉情節,完善了良性社會秩序的運作。鄉村文化蘊含著古老質樸的治理經驗,是鄉村社會實現良性運轉的有力支撐,更是實現當代鄉村治理、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所以,在人民中產生與發展的鄉村文化價值,不僅是個體與集體所創造的價值內容,更是整個中華民族所共有的價值載體,能夠凝聚起強大的主體力量,助推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需進一步認知維系村落的價值系統,深入探究鄉村的教化價值。鄉村與快節奏的城市相比,給人留下了和諧、穩定的印象,它不僅強調人與生態的和諧,也協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引導、規范村民行為這個角度來說,鄉村的教化注重結合日常活動向村民灌輸道理,與單純的宣傳說教相比,有春風化雨之效,使村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感化教育。這種鄉村教化價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助推器,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正是因為鄉村具有教化這一特殊價值,才更有利于豐富發展各類多元的鄉村文化,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
提升鄉村價值,答好鄉村振興“新考卷”
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提升鄉村民生保障水平。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產業經濟的興旺。首先,要鍛造一支現代化的職業農民隊伍,點燃鄉村振興的人才“引擎”。加大培訓力度,開展鄉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的宣傳推介活動,提升鄉村人力資本質量,在讓職業農民愛農業的同時,也愿意深入扎根鄉村。其次,要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協調農業發展銀行等機構加大對產業融合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以保障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再次,要警惕城市資本裹挾農民,避免出現農村、農業泡沫化的“三產化”現象,要清楚地認識到并不是所有農村都具備發展“三產融合”的優勢條件。最后,培育鄉村精品品牌,提升鄉村民生保障水平。以鄉村文化為內生動力,樹立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鄉村產業品牌,并通過完善公共設施,打造一批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鄉村,讓村民共享公共服務資源。
以生態宜居為方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而要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與生活價值,必須要遵循自然生態和鄉村自身的發展規律,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增值,將村民生活與生態環境完美結合。因此,要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加強優化村莊規劃管理,結合種植業、養殖業開展循環生態經濟,持續增加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明確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人,發揮好考核這一“指揮棒”;要認識到鄉村的重大價值,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理念,絕對不能簡單地認為鄉村是落后經濟的代表,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保留村莊肌理、自然水系,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
以鄉風文明為導向,凸顯鄉村文化韻味。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鄉村文化與教化價值為核心,深度弘揚鄉村民俗文化,打造地方鄉賢文化品牌。一方面,要開展群眾思想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新鄉賢文化的引領與示范作用,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村規民約、家風家教等村民共同價值標準,以良好家風促民風,不斷地提升農民文化自覺意識,不斷地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守法意識,凝聚脫貧攻堅正能量,最終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另一方面,要提升鄉村有形文化的價值,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如推進農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加大對村民的文化供給力度,為村民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臺,讓文化內涵成為美麗鄉村的靈魂。
(作者為中共黃南州委黨校副教授 )
【參考文獻】
①王亞華、蘇毅清:《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②張曉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人民論壇》,2017年第33期。
責編/肖晗題 周小梨(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