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救助對象數量的龐大與需求觀念轉變加大了社會救助工作難度,新時代促進社會救助進一步發展應摒棄傳統的社會救助理念,完善社會救助的相關法律,為救助工作展開提供法律支持,豐富社會救助的工作內容,滿足救助對象的精神需求,開展農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關鍵詞】新時代 社會救助 救助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目標包括合理分配社會資源與縮小地方經濟差距,兩者的根本出發點都是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新時代應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引導地方政府部門切實開展社會救助工作,更新、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以解決被救助群體實際生活困難為工作方針,確保社會“困難戶”享受救助福利。社會救助工作開展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優勢,突出社會救助政策的長效性特點,制定扶貧、脫貧長期戰略計劃,將“互聯網+”模式與社會救助模式有機融合,以先進技術手段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滿足貧困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構筑公平、正義、平等的社會環境。
摒棄傳統的社會救助理念,構筑公平救助的社會環境
社會救助工作隸屬于政府公共服務范疇,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民生工作。新時期社會救助對象主要為缺乏勞動能力與收入來源的深度貧困群體,必須發揮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與地方政府的“重點幫扶”作用,逐步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確保貧困人群摘掉“被救助”的帽子。
目前政府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的主要受眾為貧困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得出,進入21世紀中期,我國老齡化人口將達到4.8億,但屆時國家經濟能力無法支撐數額龐大的社會救助經濟支出,社會公共服務系統將面臨癱瘓的風險,如何提高國家經濟發展速度使其滿足社會救助工作的需要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入城市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急劇增加,多數留守兒童需要社會救助以滿足其日常的學習生活要求,地方經濟負擔與日俱增,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傳統社會救助工作以滿足貧困群體的物質需求為主,救助內容主要為解決溫飽問題與居住問題。新時期人民群眾需求觀念的轉變導致傳統的社會救助工作無法滿足貧困群體的實際需求,救助對象的平等意識與公平意識愈發強烈,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同。新時期救助工作內容更加多元化,需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傳統社會救助工作大多是對已發生情況的彌補,事后制定解決方案降低經濟損失,社會應急性特征明顯。地方經濟文化差異導致社會救助工作內容呈現碎片化的特點,不同地方的工作側重點不同,缺乏統一的救助方針指引,政策執行力欠缺。并且社會救助部門工作范圍模糊,救助工作的開展缺乏理論依據,救助對象與救助范圍標準不一致,導致社會救助工作出現重復與遺失的問題,損害貧困群體享受平等社會救助的權利。因此,新時期應摒棄傳統的社會救助理念,依據救助群體的多元化社會需求制定救助方案,明確救助部門的工作職責與服務范圍,促進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另外,地方政府應規范貧困群體的救助標準,增加社會居民生活狀況的調查研究力度,定期公開更新社會救助對象名單與救助工作內容,確保政府工作的透明化,杜絕社會“開寶馬,吃低保”的現象,營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
完善社會救助的相關法律,豐富社會救助的工作內容
當前社會救助工作開展的法律依據主要為地方性的行政法規,地域性差異明顯且無法覆蓋救助工作的各個方面,導致社會救助產生的積極影響甚微,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地方性行政法規缺乏監管力、執行力導致社會不法分子利用規則的漏洞騙取社會救助的資格,破壞人民群眾享受平等救助待遇的公平性,危害社會治安。國家法律規定問責機制的完善性是提高約束力的基本保障。因此,國家應致力于完善社會救助的相關法律,將社會通用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納入政策法規,確保救助工作的開展得到相關法律規定的強有力支持。完善社會救助的相關法律,首先應開展行政法規的整合工作,汲取地方法規的優秀思想,構建通用的法律法規;其次應摒棄傳統社會救助工作的落后規定,根據人民群眾的新時期需求制定社會救助的細則;最后應將社會救助的原則、流程、標準、對象等服務內容納入法律法規,規范社會救助的法律流程,緩解因社會救助引發的社會矛盾沖突,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貧困群體不僅僅表現為物質層面的貧困,也表現為精神貧困。當前社會救助的工作內容主要為解決貧困群體的溫飽問題,確保被救助對象吃、穿、住的物質需求,忽視滿足貧困群體的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人類的高級需求,也是新時期社會居民的普遍需求。因此,國家應以滿足社會居民的普遍需求為出發點,豐富社會救助的工作內容,將工作重心放在解決救助對象精神貧困上,促進社會救助的進一步發展。例如解決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的貧困問題,地方政府應建立專項救助小組,深入調查研究老人與兒童的貧困原因,制定專門的社會救助方案,提高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生活水平的同時加強對其精神領域的“扶貧”。地方政府要建立社區養老院、敬老院,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豐富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開展對老年群體的心理疏導工作,充分發揮社會救助的積極作用,確保孤寡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增加農村勞動力的經濟收入。
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流程,開展農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多頭管理、職責模糊是現階段社會救助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對社會救助的重視力度,社會救助機構的工作流程長期處于“三不管”狀態,諸多社會救助方案無法深入落實社會救助工作中。因此,地方政府應明確社會救助工作的定位,充分發揮引導糾錯作用,完善社會救助的工作流程,確保救助工作與社會貧困問題有機對接,幫助貧困群體脫貧致富。要引導社會救助機構參與救助工作,政府掌握救助工作的決策權,具體任務由社會救助機構在政府部門引領下開展。新時期構建社會救助的網絡平臺不失為解決社會救助工作職責混淆的有效辦法,借助網絡平臺的信息共享性可以整合社會救助信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制定適宜的社會救助方案,實現政府決策的公開透明。另外,互聯網平臺的實時交流功能能有效解決部門救助項目交叉重復的問題,減少因重復開展救助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減輕地方政府的經濟壓力。
社會公益機構開展救助工作促使救助機構數量逐漸增多,地方政府部門的管理也更加全面化,社會救助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然而,大多數的救助機構集中于一線城市,農村的社會救助力量仍比較匱乏,甚至無法滿足農村貧困群體的實際需求,城鄉的社會救助福利存在較大差異。針對農村救助隊伍數量少、缺乏專業知識的問題,國家應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鼓勵社會救助專業人才、機構進入農村,向農村社會救助機構輸入資金與技術,促進農村救助機構的轉型,豐富農村工作內容,確保城鄉貧困群體享受同等救助福利。此外,地方應提高農村救助人員的薪資待遇,保證專業救助人才可以扎根于農村救助機構,為實現社會救助工作的不斷發展盡心盡力。
(作者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鄭州市2018年度社會科學調研課題 “鄉村振興視域下構建鄭州市‘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研究”(項目編號:ZSLX201847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魏娜、繆燕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救助政策變遷:歷程、原因與趨勢——基于間斷-均衡理論的視角》,《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2期。
②劉七軍、李金锜:《精準扶貧視閾下民族地方支出型貧困家庭社會救助路徑探析》,《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責編/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