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供暖的重點在農村,既要補短板又要防風險
四部門要求,2018年清潔取暖試點工作,要堅持突出重點,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資金打殲滅戰。
“試點城市均處于藍天保衛戰的重點區域,將優先保障能源供應。”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表示,有關能源企業將在氣源保障、管道建設、儲氣能力、電網改造、地熱開發生物質儲運等方面,對試點城市給予重點支持。同時制定應急預案,守住底線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對于試點地區來說,清潔供暖的重點在農村。農村建筑節能保溫效果差,是一個很大的短板。”住建部總工程師陳宜明說,在農村或城市過冬,人們在家里的著裝不一樣,農村屋子里穿棉襖,城市里穿羊毛衫就行了。這個差距和變化反映在建筑上,就是農村住宅節能保溫效果,遠遠低于城鎮住宅節能保溫效果,溫度大概要差七八度。
因此,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升農村房屋保溫效能,既可以節省能源,又可以降低采暖成本、減輕農民的負擔。
此外,部分地方農村地區實施的“煤改氣”工程低壓燃氣管道全部裸露、架空鋪設,與電線、電表安裝距離過近,存在安全隱患。河北省廊坊市去年冬季供暖,共配備農村“氣代煤”企業安全巡查員1391名,村街協管員3978名,負責日常巡查和入戶解決簡單隱患問題。按照每300戶配備一名村街協管員的標準,加強燃氣企業售后維修力量,及時跟進巡檢排查、維修、投訴處理、安全培訓、應急處置等服務。今年試點城市在這方面仍需努力,對相關設施進一步改造和完善,消除潛在風險。
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統籌利用各類清潔能源
我國資源稟賦是富煤、貧氣,“煤改氣”客觀上加劇了氣源供應緊張。北方冬季清潔取暖,如果各地都盯著天然氣這一種能源,那肯定很難保證供應。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
“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清潔取暖方式,有的地方氣不夠,但電還比較充沛,氣就不一定用來解決供暖,氣可以供老百姓做飯,電可以用于供暖,這就是多種形式的探索。”劉偉表示,在符合清潔利用標準的基礎上,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居民消費能力等條件,統籌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余熱等各類清潔能源。
在這方面,首批試點城市進行了有益探索。濟南市的“外熱入濟”工程,通過引入周邊電廠的余熱來滿足本市供暖需求。目前,“外熱入濟”城市熱網一期項目以及城市道路建設配套項目已經立項,預計到2020年,可實現8000萬平方米供暖能力。
為了解決清潔取暖的能源供應問題,唐山市在低品位工業余熱利用上先行先試,推動生產系統與生活系統循環鏈接,走出了一條綠色供熱的新路。唐山鋼鐵、電力等產業每年可產生約1億兆瓦余熱資源,主要是30—100攝氏度液體及60—200攝氏度氣體等低品位熱源。全市建成低品位工業余熱供熱項目23個,設計供熱能力3079萬平方米。目前,唐鋼高爐沖渣水余熱利用等4個暖民項目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建成后可實現900萬平方米清潔供暖。
“河南省鶴壁市將秸稈顆粒加熱作為清潔能源,無論排放量指標還是對環境保護的作用,都比燃煤進了一大步。當然,如果拿它和氣代煤和電代煤比,還有一定差距。” 陳宜明認為,我們國家每年秸稈的產收量為7億—8億噸,如果把秸稈做成顆粒作為冬季采暖的能源,可以緩解很大的壓力。而且,這樣的舉措既解決了秸稈焚燒的問題,又可以替代一些煤,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在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天然氣輸配體系建設的同時,只要符合清潔利用標準,各地均可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推廣地熱、生物質等多種取暖方式,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李麗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