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去產能與職工安置何以同步

【摘要】職工安置需要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和兜底職責,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在職工安置中要厘清、協調政府職責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培訓機制,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職工安置相結合,實現人力成本向人力資本轉化。

【關鍵詞】去產能  職工安置  勞動權益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職工安置”是化解產能過剩、推進產業升級中必然產生的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職工安置問題的核心是讓有能力的就業者找到出路,就業困難者生活有保障,因此需要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和兜底的作用,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要把握產業升級的歷史機遇,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職工妥善安置相結合,在職工安置中為產業升級提供人力資本,實現人力成本向人力資本的轉化。

多種措施并舉,充分發揮政策兜底作用

加大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力度,保障職工基本生活。化解產能過剩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看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對于被裁員或被下崗分流的職工而言則是人生的重大變故,特別是對那些家庭中只有一個就業者或者家中有重大變故的職工而言,則會面臨生活難以為繼的困難。因此要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的企業職工安置信息登記系統,在摸底排查的基礎上,精準確定需要幫扶的職工范圍,以保障職工家庭的基本生活。幫扶資金的運用要以保基本、促就業為導向,以精準為原則,嚴格依照公平透明的程序發放。對因企業關閉而下崗的困難職工加大幫扶力度,充分發揮政策的兜底功能,避免出現零就業家庭,多措并舉,幫助困難職工度過難關。

對就業困難職工提供公益性崗位兜底。對確實缺乏就業能力者,應發揮政策托底功能,經過培訓后仍難以實現就業的人員,應該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方式進行托底幫扶。要對就業困難者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實行動態管理,結合其知識結構、工作經歷、技術特點等實施“一對一”的個性化、定制化就業幫扶。通過政府財政資金或者優惠稅費政策向社會購買服務,加大公益性崗位提供力度。對于各地新增加或騰退的公益性崗位,應優先安置去產能涉及的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特別是大齡就業困難人員,保障職工家庭的基本生活。

依法維護職工勞動權益,建立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保障職工生活

依據法定程序處理轉崗、解除勞動。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政府部門和用人單位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完善指導企業處理勞動關系的具體化措施,制定職工變更、解除勞動合同的細則,明確規定程序和操作步驟,保證企業依法制定職工安置方案。同時,進一步完善、建立勞動關系法律風險防控和勞動爭議調處等機制和措施,對可能發生的勞動爭議特別是影響較大的集體性勞動爭議應有充分的預判機制,全力避免重大集體勞動爭議事件出現,為職工安置工作的開展營造穩定的環境。

依法保障職工合法的實體勞動權益。職工安置中涉及勞動合同解除和經濟性裁員的,職工的勞動權益主要包括勞動合同解除或者裁員的經濟補償金,以及社會保險費的繳納。首先應當保障被安置職工的經濟補償金發放。其次要發揮社會保險的“穩定器”作用。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職工,按規定發放失業保險金,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人員和家庭,要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予以保障,為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職工辦理社會保險關系及檔案轉移接續手續。

去產能主要涉及鋼鐵、煤炭行業勞動者,由于行業性特點和多年的工作習慣,這些職工技術技能單一,導致安置工作相對困難。為促進安置工作的開展,要調動政府、企業、培訓機構和職工個人的積極性,根據就業市場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在促進企業主營業務升級、轉型的同時,對被安置職工穩崗和轉崗,鼓勵他們掌握新技能、適應新崗位。通過政策和資金扶助,引導各類社會機構參與到職工再就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工作中去。各地勞動保障部門要針對被安置職工舉辦專場招聘會,為有招工意愿的用人單位和安置轉移的求職者牽線搭橋,拓寬再就業機會。培訓資金來源方面,政府要建立專項培訓基金或者就業專項資金保障,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幫助企業做好職工轉崗培訓,使他們盡快適應新崗位。在保障培訓資金的同時,相關機構要根據職工興趣、知識儲備、職業經歷以及就業市場等選擇合適的培訓技能,提供培訓補貼和免費職業技能鑒定服務。被安置職工要拋棄“等靠要”的被動狀態,變壓力為動力,用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激勵職工提升素質和技能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提升職業的職業能力。建立職工再就業跟蹤系統,對職工的再就業提供全程的指導性服務,保障職工安置的效果。

以產業升級為契機,實現產業升級與職工安置相統一,同時厘清、協調政府職責和市場機制的作用

在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背景下,各地的產業升級面臨歷史機遇,也面臨陣痛,職工安置就是其中的陣痛之一。在去產能過程中要制定戰略,整合生產要素資源,堅持創新、承接、產業聚集的新型發展道路,主動將職工安置和產業升級相結合,走出一條人力資源配置與產業升級相統一的道路。在發展新經濟、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要拓寬就業渠道,創造新的用工需求,特別要抓住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機遇,以線上線下拓寬就業渠道,探索就業新路徑。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對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新經濟、新產業、新商業模式,要鼓勵創新,降低對服務業的準入限制,營造寬松的經營環境,促進服務業新的增長動能,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去產能企業要主動適應轉型升級,根據發展規劃削減過剩產品生產線,在充分發掘利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在轉型升級中自然消化職工安置、就業問題。產能過剩產業大部分屬于規模型的鋼鐵、水泥、煤炭等, 政府應加強支持和引導,推動產業升級以適應變革,通過改革創新煥發新活力,重視新產業用工需求與供給的對接,減少職工安置壓力。再就業培訓課程設計和就業指導要以新產業的用工需求為導向,建立訂單培訓模式,實現供需無縫聯接。對于具備人力資本優勢的職工,要鼓勵他們學習新的專業技能、服務新行業,通過轉崗培訓實現再就業,從而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發揮不充分導致的結果,會產生人力資源配置錯位問題。探討化解產能過剩中產生的問題,應客觀審視政府政策與市場機制的關系。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厘清、協調好政府和市場在職工安置中的功能和作用。在處理去產能中職工安置與就業問題時,政府的兜底職責一定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承擔本應屬于市場機制的功能。在職工安置過程中,政府的職責在于通過提供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政策引導等公共服務,幫助被安置職工實現重新就業,對就業困難、生活無助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職工安置中,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于激活企業、勞動者、相關機構的活力,使各個主體在一個有基本保障、公平、競爭的環境下,遵循市場規律配置人力資源。 

(作者為河北金融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 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職工安置中實現‘有出路、保生活’的政策與法律對策研究”(項目編號:HB17FX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蒙玉玲、董曉宏:《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與職工安置協同推進路徑研究——以河北省為例》,《河北學刊》,2015年第3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同步   職工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