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企業該怎么做?日前,在“2018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結合自身探索給出了答案。企業家們一致認為,創新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踏踏實實專注實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創新突圍破局
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創新就是解放生產力的鑰匙。
不久前,中國廣核集團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個核級數字儀控系統“和睦系統”投入使用,中國成為繼美、法、日后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和睦系統”所有軟件代碼、操作系統、通信網絡完全自主化,關鍵工藝自主生產,系統自主集成,真正做到了核電站“神經中樞”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制于人。
“中廣核高度重視核心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取得了豐碩成果,已從核心技術主要依賴進口,發展成為向發達國家出口核電堆型的科技強企。”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在談及創新時說。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也認為,唯有創新才能讓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博弈中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換。徐和誼透露,北汽集團目前正在加快實施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等核心技術的研究建設,由北汽集團牽頭申報的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企業家們注意到,中國企業正面臨著當今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顛覆式的創新帶來的巨大挑戰以及轉型考驗,需要看到差距、不懈努力、追趕強者。亨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說,高質量發展必須突破科技創新的瓶頸,而企業的創新不僅僅是指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業態創新、機制模式創新,更包括協同創新、集成創新等。
專注實體經濟
緊跟市場做實業,資源用在刀刃上。在企業家眼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答案。
供給體系總體質量水平不高、制造業大而不強、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國內產品供給和消費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對于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明忠沒有回避。
劉明忠說,新科技與新模式的爆發正在將我國的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推到創新驅動的位置和階段。在市場的博弈中,中國企業唯有瞄準實業興國這一方向,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堅持不斷創新轉型,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想。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指出,針對當前經濟中存在著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產品與服務滯后于消費結構變化和消費需求加快升級的情況,企業要推動供給逐步轉向適應需求變化的中高端產品上來。只有減少無效供給,才能把寶貴的資源轉移出來,創造新的生產力。
“今年,我們將完成31戶僵尸企業、特困企業的退出和改革脫困。減少40個法人企業,清理一批探礦無望、資源潛力差、安全環保隱患大的探礦型企業和長期不分紅的參股企業,推進‘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工作,實現輕裝上陣。”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冰透露。
加強公司治理
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如何在經營、管理、選人用人等公司治理這一基礎制度層面練好內功,同樣引人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王曉明表示,移動互聯、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已經進入到成本降低和應用推廣的階段,正在帶來工業生產方式、產業發展形態、企業組織分工、人才知識結構和競爭要素的趨勢性變化。目前,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圍繞制造業進行部署,競爭日益激烈。在這樣的競爭中,國家之間、地區之間,都把人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性資源。
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董事長任元林頗有心得。任元林表示,揚子江船業之所以能在國際航運業低迷時期依然取得較好成績,企業經營機制特別是人才隊伍建設功不可沒。“企業活力在機制。作為中國第一家改制的國有船廠,我們沒有采用全部和大部分股權給主要經營者的做法,而是使用了經營層以上持股的模式,集團現有超過1/3的員工享有股權激勵。骨干員工既是企業創造者,又是企業的分享者。”他說。
謀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家精神。南京鋼鐵集團黨委書記陶魄表示,企業家精神本指個人精神,但今天要強調它是企業的團隊精神,“逐步把企業家精神轉換成企業文化和軟實力,這樣才是最持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