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網訊(單秀巧)“根本問題不在貿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在談到他對不斷升溫的中美貿易摩擦的看法時,對中國財富網如是說。他說,“貿易摩擦起因于中國的崛起和走向、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美國社會結構的斷裂及其前進道路的修正和調整。”
張曙光認為,中美經貿關系面臨這樣的形式,風險和機遇相伴,能否把壞事變成好事,取決于我們的理念和應對。
今年第1季度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6.8%,已經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6.7-6.9%區間,呈現出一種超穩定的態勢。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用如下的話概括:前瞻未來,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但是,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中國經濟實力強、潛力足、韌性好、回旋余地大,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
這番表述有利于增強人們的信心,但張曙光表示這個表述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未具體提及,也沒有指出我們制度結構和政策安排中不適應不合理的問題,這卻恰恰是需要我們更多關注和更加用力去解決的問題。
對于近期中美貿易摩擦的進程,張曙光介紹稱“美國是有備而來,中國也很強硬。”到目前為止,雙方都有進行談判的表示,但并未就貿易爭端進行任何談判。
張曙光認為,國際國內目前都存在著很大的誤判,主要是圍繞著貿易爭端說事。
比如,美國主張稱中美貿易嚴重不平衡,中國對美出口多而進口少,貿易順差過大。張曙光指出,這是現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決定了,這些產品雖然最后在中國總裝完成而輸往美國,但零部件很大一部分在國外生產,中國所得甚少,而美國的跨國公司卻可以在其中賺得滿盆滿缽。現行國際貿易統計計算并不合理,如果按照加工增值計算,中美貿易差額可以減去大半,因而他主張改變現行計算辦法。
張曙光表示,中美要打貿易戰最終對誰都沒好處,因為WTO的出現及其最大的功績就是關稅減讓,理論和實踐都已經證明,關稅的相互施加,只能抬高價格,造成通脹,減少收入和生產,廣大消費者受損。當然,實力的比較和對策的選擇,損失大小會出現差異。同時,中美貿易爭端會對現行國際貿易秩序形成巨大沖擊,是全球化的大倒退。
目前中國針對貿易摩擦的應對措施也在貿易上,主要反擊體現在大豆、高粱、牛肉之類。但張曙光認為,最需要的其實是深入剖析特朗普要引發貿易爭端背后的玄機,才能正確應對。
張曙光分析稱,雖然特朗普也是拿貿易說事,但根本問題不在貿易,而在中國的崛起和走向、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美國社會結構的斷裂及其前進道路的修正和調整。他解釋稱,這表現在,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推進,資本的全球流動、產業的國際轉移,一方面受益的是美歐的大跨國公司,特別是美國高技術產業的跨國公司,另一方面是美國國內產業結構變化引起的社會結構的斷裂,現在美國國內產業除了高技術產業和高效農業,生產加工全部轉移到國外,形成了國內資本與勞動的分離和脫節。客觀上,這使得受益最大的是中國。一方面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國人的拼搏積累,中國開始向高端爬坡,“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深入實施,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也支撐了中國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彎道超車。因此,現在美國科技界和高新產業界也轉而支持特朗普的政策。
張曙光表示,對于中國來說,美國以貿易為由挑起的爭端的確是一件壞事,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條件和機會,只要應對得當,就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為中國的發展開拓出一片新的空間,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張曙光建議,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更新觀念。40年來,中國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只是與我們自己來比,如果與發達國家比,我們還有很多差距。有些人頭腦發熱,說中國已經在多個重要方面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次特朗普掄起貿易大棒,也使我們能夠冷靜下來,真正認識自己,看到不足。我們的目標和手段、制度和政策也非十全十美,有的還有缺陷,比如缺乏產權觀念和契約精神,還有很多人為制造的不平等。這些要不斷做出修正和調整。
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近期也采取了相當多的重大措施。張曙光強調,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首先要擴大對內開放,實行國企民企、城市農村平等待遇。
張曙光最后總結稱,雖然這場爭端的實質不在貿易,而是另有原因和背景,但貿易問題還要認真對待,慎重處理。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論壇提出主動擴大進口,宣布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降低汽車和其他產品進口關稅,加快加入世貿組織《政府采購協定》,今年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也希望發達國家放寬對中國的進口限制。基于此,中國應該認真研究如何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特別是逐步縮小中美貿易差額。同時要認真準備中美貿易談判,通過談判解決現有貿易爭議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