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縣域治理顯著成效,得益于其從縣域實際出發,形成了明確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轉型發展這一條主線來展開各項工作。大余縣域的轉型發展思路,既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體現,更是新時代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第一,以市場為主導。大余被稱為“世界鎢都”,鎢產業一直為其支柱產業。但由于長期開采,逐漸陷入“鎢竭城衰”的境地。為迅速提振經濟,大余縣果斷擺脫“鎢情結”,立足縣情實際,明確提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思路,農業發展成績亮眼。如2015年以來加快開發現代農業項目,建立萬畝蔬菜產業集群。其中新城鎮水南村的蔬菜示范區,品種齊全,質量優等,遠銷俄羅斯和歐洲市場。采取以銷定產的方式,把消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經濟效益迅速提升。
第二,以企業為主體。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大余縣重視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實行現代公司治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批由民間資本投資組建的新能源新材料公司,由工廠制改為公司制,有效促進了大余縣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如天賜新材料、華夏新能源汽車等都是現代公司制企業的代表,這些企業的大力發展,為縣域治理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三,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大余縣委、縣政府及各級領導,圍繞轉型發展的思路,有效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成分(市場、企業、政府)的關系。在堅持市場主導和企業主體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實現“三提目標”(小康提速、經濟提質、能力提升)、建設“五個名縣”(生態、旅游、文化、教育、體育名縣)等方面,發揚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能力強、工作態度扎實深入的優點,引導經濟社會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第四,形成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大余大力發展市場廣闊的特色生態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通過自主經營、勞動務工、土地流轉、資產入股、特產銷售的多種形式,在現有鄉村旅游示范點基礎上,串聯起特色農業產業帶、生態養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項目,形成“百里鄉村旅游長廊”。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對林業資源實行資本化運作,構建現代林業產業。立足花卉苗木、蔬菜、油菜的綠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第五,建設特色小鎮。大余縣域轉型發展過程中,重視建設特色小鎮,系統謀劃整體設計,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和“魂”,建活特色小鎮。例如,丫山農旅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集運動、休閑、健康、養老、教育、文化、旅游為一體,被評為國家級運動休閑小鎮。又如,新城鎮周村屋的特色,是重建充分體現理學思想、理學文化的周公濂溪堂,成為全國的理學名村。周村屋已成為贛州市國學講堂干部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村內不僅綠樹蔥郁,花映荷塘,白墻黑瓦,一派古風,而且融行政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餐飲、住宿、有線電視及郵政通信、幼兒園、購物中心、農技中心、醫療中心為一體,文化氛圍濃厚,人居環境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