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進入新時代,形成新思想,提出新方略,開啟新征程
10月18日至24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十九大確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并將其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這次大會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
學者指出,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思想——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新方略——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學者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科學內涵,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作出了決定性貢獻。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八個明確”提綱挈領地點明了新思想的主要內容,構成了系統完備、邏輯嚴密、內在統一的科學體系;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并概括為“十四個堅持”, 既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新思想的實踐要求。
學者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供需矛盾轉變。我國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突出體現在農村,因此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顯然是非常必要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意味著,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一家一戶經營的小農戶在中國社會中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歷史現象,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失。
國外學者認為,十九大是中國共產黨一次具有“全球意義”的代表大會,影響著世界,中國將全球發展與內部發展聯系起來,將變成拉動世界經濟的“牽引船”。十九大報告不僅是中共的行動綱領,也應成為國際社會改革發展和反腐的“參考書”,值得世界各國仔細揣摩學習。人民總是被放在第一位,這一點在報告中體現得非常明確。中國共產黨的威信源自始終堅持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準確把握國家和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和任務,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監察體制改革:確立中國特色監察體系的創制之舉
11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關于在全國各地推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
學者指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基于試點工作在北京市、山西省和浙江省穩步推進的實踐成效上作出的重要決定。監察體制改革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深刻改革,涉及政治權力、政治體制、政治關系的重大調整。從政治權力看,改革前,行政監察機關隸屬于各級人民政府、履行行政監察職能,主要是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改革后,監察機關從人民政府中分離出來,專司國家監察職責。從政治體制看,監察委員會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同級黨委、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紀委監委負責,必將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領導,強化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拓寬人民監督權力的路徑,使黨領導下的國家政權機關既分工負責又協作配合的制度更加完備。從政治關系看,監察委員會與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有利于強化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充分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確立中國特色監察體系的創制之舉,監察委員會實質上就是反腐敗工作機構,和紀委合署辦公,代表黨和國家行使監督權,是政治機關,不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
學者強調,監察委員會也應接受來自各方的監督:首先是自我監督,通過監察權行使過程中的實體和程序規范實施監督,比如監察法規定留置時長,要求留置期間全程錄音錄像,且監察委內部設有監督機構等;其次,監察委員會與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之間相互制約和監督,是加強權力監督的重要方式;再次是來自人大的監督;最后,社會監督也很重要。
美麗中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綠色革命
11月27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12月5日,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學者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理念和價值取向,體現了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我們黨和政府從小處著手投資公共廁所,是幫助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目標的具體做法,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提升。“廁所革命”不僅讓廣大游客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成為推動整個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的重要切入口,也讓“美麗中國”形象深入人心。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故事證明,退化了的環境是可以被修復的,這證明了中國的環保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印證了我們黨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行之有效。世界開始重視中國各地正在進行的環保工作以及“美麗中國”理念,在環保領域,中國這樣的大國提供了世界急需的領導力。
學者指出,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首次把“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報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心在和諧,核心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通過現代化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一種綠色發展理念,更是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一場綠色革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為此,要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方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推進產業生態化改造,開辟生態產業的新路徑,將綠色生態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社會管理等方面廣泛實施生態科技項目,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要以融合發展方式,發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業態。突出綠色金融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血液作用,以資本為紐帶、以資產化為方法、以資本化為杠桿,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建設,實現綠色發展。
糾正“四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2017年12月4日是“八項規定”出臺5周年。12月11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一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學者指出,黨內存在的作風不純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不想”的思想基礎仍不夠牢靠;壓力傳導存在逐級遞減,上熱中溫下冷、水流不到頭的現象仍然存在;不收斂不收手情況仍然存在,“四風”問題呈現隱形變異;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仍然突出,需要著力破題整治;有的制度修訂完善不及時,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執行不到位。這些都說明黨的作風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學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糾正“四風”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是在新起點上的再部署、再出發,是深化作風建設的動員令,是我們今后一段時期馳而不息糾正“四風”的重要遵循。當前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把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作為治理重點,綜合施策,以重點問題的突破帶動整體工作推進:一是強化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強化主體責任落實;三是從具體問題抓起;四是嚴格監督執紀問責。抓作風建設,關鍵在黨員領導干部,要通過抓“關鍵少數”,讓各級領導干部進一步帶頭轉變作風,身體力行、以上率下,形成“頭雁效應”。
住房制度改革: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研究部署貫徹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學者認為,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這將促使住房回歸居住屬性,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住房發展長效機制的出發點,其必經之途包括:首先要適度降低商品住房供應占整個住房供應體系比重,改變商品住房一枝獨大的局面。這正是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同時也是住房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涵。一是需要鼓勵支持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創新商品住房之外的住房供給渠道,如北京等地的共有產權住房實驗等均屬此類探索;二是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明確地方政府對本地基本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擔負主體責任,同時鼓勵企業、用人單位、村集體等社會各方面利用各自資源積極參與住房保障建設;三是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這需要全面推進租購房同權,立法保護租房家庭的權益,支持住房長期租賃企業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同時輔以相應的稅收優惠和土地政策便利。其次要適度降低商品住房的金融屬性。如通過堅持和改進限購、限貸等需求抑制政策,支持真實需求、控制投機炒作。限購、限貸等政策不能單純理解為臨時性市場調節手段,它們同時也是保證住房回歸居住屬性的基本性政策制度。
學者指出,2018年我國將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出臺更多配套政策和調控措施。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立足點,以土地、住房的供給端改革,稅收、信貸的配套政策改革,養老、醫療、教育等資源分配改革為著力點。同時繼續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
逆全球化潮流:暴露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和困境
2017年的世界政壇,出現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美國總統特朗普于1月宣布美國退出TPP,6月宣布退出《巴黎協定》,1月、3月、9月連續頒布限制移民政策,12月通過了史上最大的稅收減免法案、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英國于3月正式啟動“脫歐”進程,12月與歐盟就脫歐達成初步協議;在荷蘭、法國、奧地利、德國等歐洲多國舉行的選舉中,“反歐”“疑歐”民粹政黨強勢崛起。
學者認為,“逆全球化”潮流暴露了西方國家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的現實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以特朗普為代表的一批“反建制”政治家的執政綱領集中表現為強調民族主義,關注本國事務,強調本國優先。在西方很多人看來,一些人扯起保護主義的大旗,高喊反對全球化的口號,甚至到處尋找替罪羊,無端指責發展較快的國家,目的是掩蓋國內經濟發展和利益分配存在的問題,把民眾注意力從國內引向國外。這種變動,也反映出當代資本主義在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出現了從未遇到過的系統性危機。“自由經濟”和“民主政治”本是西方世界推動全球化所信奉和推崇的兩個支柱,如今卻發生了動搖。“自由經濟”帶來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貧富兩極分化,讓曾經的中產階層感到失望;“民主政治”則為少數主流精英所操控和利用,讓廣大民眾感到厭倦和喪失信心。在民粹主義裹挾下,公投和大選被當作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困境,也表明企圖“終結歷史”的西方民主政治并不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唯一選擇。
學者認為,從長期來看,全球化是大勢,逆全球化只是現象。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發表的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表達了全球化的中國觀和中國立場: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合作共贏才是正確選擇。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發展得益于國際合作,也愿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公共產品。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引領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國際新規則的制定,勇于承擔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大國責任。未來,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將是崛起中國對世界的新的貢獻。
策劃:李慶英 執筆:周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