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離不開相關制度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還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經濟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
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諾蘭(Peter Nolan)在《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的文章中指出:“如果我們所說的‘第三條道路’是指國家與市場之間的一種創造性、共生的相互關系,那么我們可以說,中國2000多年來一直在走它自己的第三條道路。這是中國令人印象深刻的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國的第三條道路是一種完整的哲學,把既激勵又控制市場的具體方法與一種源于統治者、官員和老百姓的道德體系的深刻思想結合在了一起。”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既不同于資本主義又與經典社會主義相異的“第三條道路”。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體方略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系統性地提出了引領當代中國發展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而且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并且豐富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體系和內容,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正確方向、科學指導、根本保障和精神力量。同時,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縝密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與如何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時代選題。
回顧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站起來以后要學會昂首挺胸,中國富起來以后要超越物質,中國強起來以后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