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際體系正處于深刻的轉型當中,促進21世紀國際體系發生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的發展和力量的增長。但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簡單的GDP數據不足以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除此之外,人均GDP指標、科學技術水平、教育水平、國民素質、軍事力量、國家創新能力、文化吸引力等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國的綜合國力。中國并無意挑戰美國的世界地位,但是,隨著實力的增強,世界會要求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未來中國應追求一種共享型的領導,強調領導權的共擔、責任的共擔、成果的共享。2030年,中國應已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中美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在一些領域將逐漸發揮領導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世界力量配置變得更為平衡,中國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是可以期待的。
【關鍵詞】國際體系轉型 中國力量 國力 共享型領導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4.001
對于2030年的世界,國際上已有不止一家機構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這也應成為中國學界的一項課題。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復興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從現在起到2030年的10多年間,中國經濟有望保持一定增長勢頭,社會建設將次第展開,全面小康社會有望建成,中國綜合國力將更上層樓。屆時,中國的GDP有可能超過美國,然而應該注意的是,GDP并不能說明太多問題,美國的綜合國力屆時很可能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應行穩致遠,無須也不應刻意追求什么領導地位。一國地位的形成,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本文嘗試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得出一個冷靜而持平的看法。
中國崛起與國際體系轉型
當前,國際體系正處于深刻的轉型當中。以往的歷史告訴人們,國際體系的轉變特別是大的轉變,常常是由戰爭造成或帶來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后主權國家體系的產生是歐洲30年戰爭的產物,19世紀的維也納體系是拿破侖戰爭的產物,20世紀則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每一次都帶來國際體系巨大而劇烈的變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保持了“長和平”(long peace),盡管發生過不少局部戰爭和沖突,但沒有出現世界范圍主要大國都參與其間的戰爭。冷戰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這期間的沖突不是發生在兩大對立集團之間,而是發生在它們之外的地區。冷戰的終結也不是由于戰爭,而是通過東歐劇變、兩德統一乃至蘇聯解體最終和平完成。
如果說,冷戰終結后曾經出現過一個美國躊躇滿志、獨步世界的“單極時刻”的話,①那么這個單極時刻是短暫的,比很多分析人士預估的要短,而且,單極時刻已經成為過去。②單極時刻之所以短暫,基本原因有二:一是美國所犯的戰略錯誤(尤其是伊拉克戰爭)消耗了自身巨大的資源和國力,因而縮短了這一單極時刻;二是新興大國尤其是中國的崛起所帶來的力量對比的變化使這一單極時刻難以長時間維系。但相比于戰爭條件下的轉變,和平條件下的力量轉移和體系轉變畢竟更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