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著力引領塑造的公共產品,兩者各有側重,前者屬于思想、理念型,后者偏于實踐、機制型。新形勢下,以“一帶一路”為抓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 全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和今年年初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專場演講等多個重大外交行動中,著眼人類命運走向和世界文明發展,深入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則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前瞻性、整體性和統領性,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支撐、價值遵循和思想導航。“一帶一路”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落地平臺、推進動力和支撐機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支點、新途徑和新示范。兩者相輔相成,呈現理論與實踐、目標與路徑、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同生共構、辯證統一關系。
以“一帶一路”為抓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
聚焦發展,彰顯中國道路自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通過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社會減貧和發展奇跡。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針對當前經濟全球化動力不足、南北發展失衡等問題,聚焦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唱響發展這個最大的擔當,推動共同發展、和平發展、包容發展、聯動發展,追求共享發展、共享尊嚴、共享安全、共享未來,引領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擺脫貧困、實現工業化、改善基礎設施、參與全球價值鏈塑造中尋找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理念、模式和道路,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完善治理,彰顯中國理論自信。近代以來,中國經過艱苦求索,實現了由亂世到治世再到善治的巨大跨越,形成了人民為本、發展為要、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法德共治、包容共進等為主體要素的國家治理觀,國家治理現代化、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治理是人類社會普遍面臨的重大課題。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但全球治理體系僵化滯后,未能反映世界形勢新變化,其代表性、包容性和實效性遠遠不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秉持“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把握全球治理體系演變邏輯,呼應發展中國家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合理關切,將中國改革開放與全球治理緊密結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一帶一路”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治理觀,堅持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政治、軍事聯盟的地緣政治工具,成就務實合作的平臺;超越以意識形態劃線的援外計劃,成就聯動發展的倡議;超越謀求贏者通吃、破壞穩定的小集團,成就“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朋友圈。“一帶一路”明確宣示五個“不會”:不會國強必霸、殖民擴張,不會干涉內政、掠奪資源,不會輸出制度、強加模式,不會另起爐灶、填補真空,不搞勢力范圍、附加政治條件。“一帶一路”踐行三個“摒棄”:摒棄“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現代化就是美國化”的思維窠臼,摒棄實力至上、實利第一的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摒棄大國爭斗、結盟對抗的干涉主義行徑。
推進創新,彰顯中國制度自信。作為后發追趕型國家,中國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領“一帶一路”創新體系建設。中國網絡電商、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高速鐵路、北斗導航、無人機等創新產品和服務相繼跨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中國發起成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創新融資機制,推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國致力于建設“一帶一路”新型區域合作模式,通過雙邊、三方、區域和多邊合作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文明互鑒,彰顯中國文化自信。文化也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體的情感紐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鮮明的文化內涵,深刻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通過踐行文化自信、自強和自覺,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互容、不同發展模式互學、不同文明互鑒,倡導建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努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把各國國情差異性和文明多樣性轉化成為促進互補發展的源頭活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華文化思想。
建設利益共創、責任共擔、情感共鳴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是打造行動共同體。“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建設貴在知行合一,重在落實。要繼續加強政策規劃對接,加大經貿投資合作,加快金融創新建設,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工業園區、產能合作等項目落地生根,通過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共贏發展,力爭取得更多早期收獲,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建設聯動共同體。“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建設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進程。要加大與域內外、周邊等國家溝通協商,加強在地緣、傳統及非傳統安全等領域合作,合力化解大國博弈、地區沖突、政局動蕩等挑戰,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安定環境。加強同聯合國機構、亞太經合、亞歐會議、上合組織、金磚、亞信、二十國集團等合作,借臺唱戲,擴大影響。加大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以及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公司、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融資機構合作,探索利用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拓展“一帶一路”可持續融資發展。
三是做強發展共同體。發揮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制造業第一大國等優勢和輻射效應,構建“一帶一路”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網絡。一方面,聚焦重點國家和地區,以循序漸進方式,通過雙邊、周邊、次區域、區域、跨洲和全球等形式推動構建“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 聚焦重點主題和領域,針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醫療衛生、生態保護等全球性議題,加大投入,率先打造“一帶一路”綠色、健康等命運共同體。
四是培育情感共同體。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行穩致遠的基礎。建議發揮人文交流作用,建設絲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建立新聞合作、音樂教育等聯盟,鼓勵不同文明對話交流,促進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和旅游業發展,舉辦文明互鑒主題論壇,通過深化各領域人文合作凝聚共識和情感。一方面要發揮“一帶一路”智庫“出思想”的作用,根據實踐變化發展,不斷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加強與相關國家智庫信息交流、知識分享、合作研究和能力建設,通過建設智力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術交流、理論創新、政策預研、權威宣介等建言獻策。另一方面要發揮媒體在傳播絲路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方面的作用,加大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重在說明“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并非否定不同國家利益、不同族群信仰、不同社會差別、不同歷史傳統,而是旨在求取最大公約數,超越分歧,擱置差異,激發各方在共識中共建、在共建中共贏的自動力。
(作者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家“一帶一路”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編/孫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